环球时报:中国经济,信心比怀疑更强大真实

2015年12月22日 09:40   来源:环球时报   社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昨天落下帷幕,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中国公众及国际社会均反响强烈。

  目前是国内外舆论对中国经济悲观说法比较多的时候,对于中国经济能否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高能耗、产能过剩等顽疾能否克服,都存在一些质疑。有西方媒体称,2014年世界舆论对中国经济最普遍的议论是“中国是世界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将成为世界头号经济体”等等,而今年类似的议论明显减少,“中国经济崩溃”等负面猜测越来越多。

  这些带有倾向性的议论的确存在,但它们与世界对中国经济真实的长远预期并不吻合,有不少人云亦云的舆论泡沫因素。

  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或许不再是膜拜式的,但它经过洗礼,反而增加了更多理性成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更加接近。

  比如中国崛起未必是一种所有指标都长期领跑世界的“极限运动”,但它的大趋势已经变得越来越清晰可信。中国的市场太庞大了,人民的需求被全面启动,社会对经济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中国经济因陷入混乱而中断增长的可能性要远远小于它通过不断自我修正而实现中长期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是当今世界最权威的大国经济工作会议,世界舆论无论出于什么立场,对它有的放矢、不放空炮,而且会产生实际效果都普遍是相信的。大量投资人在通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捕捉这个大国来年的关键经济信息,判断中国经济的走势。

  中国国内实际上也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蛮信的”。比如会议提出要化解房地产库存,带来的社会影响很大。尽管有人习惯性地在互联网上发了些诸如“农民接盘”的牢骚,但舆论普遍认为去库存的政策取向是房地产的重大利好信息,对它能够刺激市场的活跃抱有期待。

  关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积极向好这一定性,一些人有着技术层面的怀疑,但社会对它的总体认同有着多方面的呈现。中国人最近两年明显变得更敢花钱了,旅游业的井喷式增长就是其中之一。中国的民生工程、经济结构调整都在逐渐释放效果,支持人们对未来的日子,包括看病、养老等有了更多把握。

  调结构带来了局部的痛苦,但它获得的社会总体支持很高,要蓝天、要生态成为中国社会最广泛的需求之一,这使得调结构不再仅仅是从上至下的经济政策,而成为全民共同拥护的经济改革。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这一中国当前经济的总方针实为全社会高度共识的产物。

  由此看来,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重大变化,关于未来怎么走,中央的主张与基层社会的愿望是高度契合的。当前的一些困难主要还是维持经济长期增长战略需要克服的,它们对于中国综合实力的负面影响,对中国大多数人实际生活质量的损害都不是决定性的,至少是可以承受的。

  中国要成为一个国家实力强大、人民生活幸福的国家,改革的这一总取向正逐渐形成。一些泡沫性质的繁荣在被挤掉,支持中国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得到进一步伸张。关于这一切,我们正身处其中,未必能看得很清楚。但只要中国坚持实事求是的发展原则,历史终将不会辜负我们。

  中国是很讲究均衡发展的国家,这样的稳健对大国来说非常必要。我们不能指望某项单一成就把中国带向未来,也不必担心某个突出问题把这个国家毁掉。中共和中国社会都很努力,我们没有一天放松自己,只争朝夕成为这个国家的品格。我们没有理由因为付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努力而败下阵来,这个世界不存在与奋斗者过不去的逻辑。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