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来自于”彰显中国信心和底气

2015年12月10日 07:01   来源:光明日报   杨亮

  年初以来,面对经济增速“破7”以及下行压力,中国经济能不能完成转型升级,国内外依然有一些疑虑。

  在上个月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回应了各方对中国经济前景的关切,“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为各国发展创造机遇”。习近平主席表示,“我们的信心,来自于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决心和行动。”“我们的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强劲内生动力和中国政府坚强有力的政策引导。”

  著名经济学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两个来自于”,揭示了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信心之源,可以说既是解开中国经济谜团的“金钥匙”,也是把握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南针”。

  “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

  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这样的信心不仅是推动国内经济行稳致远的坚强定力,更是引领世界经济复苏向好的理性担当。”贾康说,中国经济发展信心,首先来自于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进一步激发潜在活力、解放生产力的决心和行动。

  贾康认为,当前我国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今年1~3季度,中国经济表现为6.9%的增速,换挡特征明显,下行压力犹存,但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长期刺激政策效应消化期“三期叠加”上面,还要看到我国“全面改革”部署攻坚克难的推进期。

  针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问题,我国明确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打造发展质量提高的“升级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应该是一系列改革举措在配套中整体发力,包括鼓励创业创新的多项举措,推进市民化为核心的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减税降费和大规模减少行政审批等,以充分释放微观市场主体的潜力与活力。”贾康分析。

  最近,有两条新闻引人关注:目前,中国的UC浏览器已占据印度移动浏览器市场的半壁江山;同时,就在今年,中国企业在德国收购案个数创历史新高。贾康指出,这些事例说明,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经受“优胜劣汰”考验的同时,也正在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审视中国经济奇迹的创造过程,正是建立起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过程,让“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更加有效地使“正推”与“倒逼”形成攻坚升级的合力。

  从国家层面看,倡议推进“一带一路”、成立丝路基金、倡议建立亚投行,开放的层次与力度前所未有;创新自贸区,推行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对外开放的新路径、新模式、新制度正在积极构建和升级。

  潜力与韧性仍然巨大

  有条件保持中高速增长

  最新发布的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较上月回落了0.2个百分点至49.6%,但当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反弹至53.6%,特别是电信、互联网等新兴服务业持续活跃,成为引领消费增长的亮点。

  事实上,通过改革除障松绑、激发活力,通过开放联结全球、分享红利,正在培育中国经济强劲的内生动力——

  今年,淘宝“双十一”一天成交额就达912亿元,反映着“互联网+”引导市场潜能的强劲力量;世界机器人大会登陆北京,彰显着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的蓬勃活力;今年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60%,折射出需求市场的巨大空间正继续打开……

  “日益生长的强劲动力和广袤市场,支撑着中国经济的信心,筑造着中国经济长期中高速增长的基础。”贾康认为,近年来,从“区间调控”到“定向调控”再到“相机调控”灵活运用,从经济发展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政府宏观调控方式和发展思维不断丰富与创新,经济内生动力不断迸发。

  贾康指出,探求中国经济的奥秘,特别不能忽视经济增长背后的制度供给改善。不仅有“无形之手”在改革中趋向于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资源配置导向,还有“有形之手”政策加力的调控;不仅注重“有效市场”的发展完善,而且强调“有为政府”的转型构建。

  进入“十三五”决策层,中国将把“转型升级”作为五年规划的目标追求,系统化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所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也显示出于复杂局面中把舵中国经济航船的能力,成为中国经济爬坡过坎的信心之源。

  “发展不是为了赢得一时的速度、迎合一时的掌声,而是为了行稳致远,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接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中国梦。”贾康认为,从全球来看,和平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中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我们有决心也有条件保持中高速增长。

  (本报北京12月9日电 本报记者 杨 亮)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