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名为《大理洱海保护费调研问题》的文件在网上传开,按该文件方案,“湖区及离湖区100米范围内,临海一侧客栈等住宿业,按其客房数量,每间每月2000元收取。”拥有10间客房的洱海海景客栈每年要交纳24万元保护费。对此,洱海客栈经营户“纷纷诉苦”。(11月24日澎湃新闻网)
如果没有名为《大理洱海保护费调研问题》的文件为“前缀”,那么,“客栈每年要交纳24万元保护费”的表述是令人诧异的。然而,即使明白了所谓的“保护费”是指环境保护费,但在旅游开发导致大理洱海环境污染加剧的既成事实下,官方才开始讨论对经营者收环保费,也是属于这个旅游开发项目的败笔。
以收取环保费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本来就是屡遭舆论质疑的治理手段。人们对环保费并不陌生,但对环境污染更眼见为实。当环境污染形成后,环保费能不能“买来”治理的良药,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验证。如果说有些环境污染问题是有历史原因的,那么,作为新兴旅游开发项目,为何还要重蹈覆辙?难道在相关的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没有将保护环境列入计划?就如生了一个孩子,等到孩子拉屎时,才想起需要买尿布的钱?
11月24日上午,云南省物价局收费管理处方面表示,网传文件属实,系在一个内部座谈会上被参会的客栈经营者传播出去的,该文件只是一份内部讨论资料,距离具体施行尚需多层论证。显然,环保费只是一枚“马后炮”,是在对大理洱海环境污染加剧措手不及下的仓促之举。而这种“仓促”,暴露出这个开发项目本身的不计后果。
按理来说,旅游景点与环境污染是格格不入的。然而,就像再高档的酒店客房也要配备抽水马桶一样,“量入为出”是基本常识。那么,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必须全面考虑整个运行布局,而不能只着眼于“产能”,忽略了必然产生的“排泄”。把旅游开发中的“生财之道”铺的严丝合缝,而需要花钱的“下水道”却草草了事。
这其实不是一种疏忽,而是在急功近利发展模式下的一种通病。如果把对旅游景点的开发,当做发展当地经济的长远之计,更或者在旅游经济中注入文化元素,就不可能把一种以青山绿水为资本的生意,做出了污泥浊水的结果。这不仅体现在景点的环境上,更体现在服务质量上,屡屡曝出的景点“宰客”事件,都说明相关景点把游客当成了“会走路的人民币”。
如今,面对洱海污染加剧,保护压力较大,当地相关部门首先想到的还是“收钱”。尽管治理环境确实需要花钱,但在考虑怎么收、收多少的同时,有没有想好了怎么治理,需要花多少钱?这就难怪网友质疑,“官方除了收钱,还能做什么?”事实上,在拿出具体治理方案之前,一开口就是收钱,别说洱海客栈经营户“纷纷诉苦”,连公众都感到担忧。有网友评论称:虽然是客栈老板交费,但最终还是会转嫁到游客身上来,形成恶性循环。
无论如何,对经营者加收环保费,是大理洱海旅游开发项目的一个败笔。如果在对洱海环境污染加剧没有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之前,“收钱”是十分难看的。人们何尝不会这样想:开发旅游项目是来钱的事,而景点出现了环境污染也同样是“来钱”的事?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