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的客栈老板们,正迎来行业“寒冬”。网曝云南省物价局和大理市正在拟定新的洱海资源保护费(下简称“保护费”)征收方案。根据大理市政府主张的“方案一”,临海客栈收费最高标准为每间每月2000元,这意味着,一家有10间一线海景房的客栈,每年要交的“保护费”高达24万元,可能占到营业收入的10%左右。而根据省物价局拟定的“方案二”,“保护费”标准为营业收入的2%。草案曝光后,客栈经营者纷纷吐槽。
同是征收“保护费”,两种方案所主张的“征收额度”竟如此悬殊。客栈老板们觉得“方案二”尚可勉强接受,但大理市政府却坚持,“方案一”才是不二选择。危机来袭、压力重重,也就实在难怪,大理客栈业一片愁云惨淡了……这一边,官方高举着环保大旗,试图再一次祭出“价格杠杆”的大杀器;另一边,经营者则诉说着谋生不易,甚至于将自己描述成一场“乱收费”的牺牲品。
按照大理市的设想,大幅征收“保护费”,可以限制湖区开发,控制客栈的规模和密度,从而实现保护洱海的目的。客观来说,这套逻辑当然不无道理。只是问题在于,除了环境整治方面的考量,公共职能部门对于洱海的管理,显然还应兼顾其他的价值诉求。比如说,满足公众平等游览的权利,维护市场的稳定预期与竞争公平等等。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大理对客栈开征巨额“保护费”,尚缺乏实证支持。无论是对洱海污染源的成分解析,还是日常的排污监控数据,都不足以坐实“客栈污染了洱海水”的判断。既然这样,依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动辄对客栈业大肆收取资源保护费,是否有欠妥当呢?有必要明确的是,尽管“价格杠杆”是公共管理的利器,但是对其的使用理当慎之又慎,至少必须经过完整的评估和论证。
事实上,为保护洱海水质,除了收费,大理还可以采取其他手段,包括完善基础排污设施,加强环境动态管控系统的建设等等。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