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如何看待“地铁吐痰事件”?

2015年10月20日 07:17   来源:新民晚报   苏剑一

  这两天,一段摄于上海地铁8号线的视频在网上热传:17日,一男子在车厢内随地吐痰遭到一位女士指责,该男子不但毫无悔意,还用污言秽语辱骂对方。坐在旁边的老伯看不下去,起身对该男子的言行予以指责,结果遭到该男子推搡。最终,一名黑衣男子冲上前出手教训了该男子,围观者也纷纷对吐痰者予以谴责。

  厘清这起地铁冲突的来龙去脉,不难看出孰是孰非。地铁是典型的公共空间,市民对随地吐痰的不文明举动表示愤慨,是非常正常的反应;尤其涉事男子满口污言秽语,丝毫不顾及坐在他旁边的老人和小孩,激起众怒乃至被其他乘客教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属于咎由自取。在网络上,对吐痰者表示谴责的网友也很多。

  几位上海市民对地铁不文明行为纠偏,是维护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的义举。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前不久发生在上海地铁的另外两则新闻:一是女乘客为抢座推搡他人,遭上海阿姨怒斥;二是年轻乘客地铁嗑瓜子,六旬阿姨将瓜子壳捡起包好。虽然都是小事,但这些细节体现了上海市民的素质,也因此被网友纷纷点赞。

  不过,有必要指出的是,这起事件中的某些暴力元素是不值得鼓励的。诚然,在事发现场的特殊语境下,吐痰者被黑衣男子出手教训,确实很解气,也容易被周围的人叫好。但冷静想一想,当时或许可以有更得体的调解方式。毕竟,如果大家动辄为小事大打出手,用一种不文明制止另一种不文明,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现在有不少网友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同样是不值得鼓励的。一些网友希望把吐痰者“揪出来”,让他对此事件道歉甚至受到惩罚,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朴素的正义观很容易转换为网络暴力,甚至导致“误伤”。比如这一次,有人误传该男子是华东师大的学生,就让华东师大“躺着中枪”。

  值得肯定的是,多数网友对这起事件的态度都是比较理性的。我们看到了大家对不文明行为的谴责,也看到有人呼吁大家慎用“人肉搜索”,还有人提醒网友不要过于强调当事人的“外地人”身份。这些应该都是在过去一些争议性事件中习得的经验,不仅有助于增进文明共识,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民的眼界和理性。

  每一起公共事件,都是一堂文明训练课。在舆论的齐声谴责之下,那位随地吐痰且出言不逊的年轻人,估计终将为自己的不文明行为付出代价;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在围观这起风波的过程中,也将更明确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哪些行为是值得鼓励的。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这些冲突,对社会进步的正面作用更大。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治理占道经营宜疏不宜堵    2016年07月26日
  • ·地铁“蹭凉”莫蹭丢了文明    2016年07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