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创业

2015年10月09日 09:52   来源:人民日报   曲哲涵

  市场竞争虽无情,但帮扶弱者的善举仍会埋下奇迹的种子,成己达人。慧眼如炬、属意创新的天使投资是这样,照顾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小本生意也是如此

  最近,女儿老是跟我打听:“梦花街的馄饨铺怎样了?”

  上海梦花街19号的宋根兴老人用临街老屋开了间馄饨铺。20年来,小铺子维持着三代人的生计,也成为附近居民离不开的早餐食档。不仅如此,在百度上搜索,你会发现10年前就有人推荐其为“上海美食”代表,大众点评网对它好评如潮。

  最近,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栏目把镜头对准了这间小铺子——由于房屋狭窄、住商两用,宋家人要么蜗居阁楼,要么早晨四点钟起床赶工,十分辛苦。好在设计师用奇思妙想解决了住商两用的难题,重新走进家门那一刻,宋家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女儿看完节目也备受鼓舞。她觉得,是设计师的贴心、邻里的和睦、老顾客的支持,这满满的人间温情,让弱势群体的创业梦开花结果!

  然而节目播出次日,馄饨铺就因没有营业执照和食品卫生许可证而被举报关停。宋根兴告诉前去采访的记者,十几年前他去工商部门咨询,结果被告知店面太小,不给办营业执照。馄饨店无照营业至今,实属无奈。

  创业难,攒人气更难。宋家人想把小铺子传下去的梦想就此折翼,令人唏嘘。

  “他们犯了什么大错?创业多不容易!人们为啥就不能多些善意和包容呢?”这结局让女儿泪光闪烁。

  孩子的发问令人深思。鼓励创业,我们该如何多些善意与包容?

  要有“善”的制度姿态——

  城市平民谋生不易,草根创业潜力不小,居民对廉价便捷的小商铺摊点需求很大。“善”的制度,应该是身姿下伏、目光下移,感受并照顾到百姓的种种需要,认同“苏轼酒坊题字匾,武郎烧饼有焦糊”多业态混杂的合理性以及由此呈现的城市生机和经济活力,要坚持以人为本。

  比如经营面积这一条,卖个针头线脑,三五平方米就够了;开个服务早餐食档,十几平方米也能放行。同时,还应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一位律师朋友抱怨,根据相关规定,临街居民住宅可以申请变更为经营场所,但与鼓励“大众创业”时代旋律不合拍的是,近些年住宅改商用的审批越来越难而且寻租空间很大。对这一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予以重视,梳理并完善相关制度规定。

  要有“善”的社会心态——

  梦花街馄饨铺为何无照经营20年都无人举报,且做得声动南北?或许是当初下岗工人的困顿、多年来铺面局促而食物美味的反差令人感动,获得了善意的包庇吧。可一旦小铺子华丽换装并且还上了电视,就有人向工商部门举报。无证经营总归是不对,但人情骤变也折射出时下许多创业者面临的尴尬境遇:认同贫穷的必然性、质疑财富的合理性——这一时不时就发作的病态社会心理,让许多创业之路平添沟坎。未来,在创新创富的时代大潮中,将涌现越来越多的弄潮儿,社会大众对其中的弱者要善意呵护,对成功者也应善意祝福。

  要有“善”的市场生态——

  报载,被关了“前店”的梦花街馄饨铺开始尝试转型为“后厂”,为别的饭店食档提供生馄饨。虽然解决了生计难题,但用20年心血浇灌的品牌却从此断脉。实践证明,市场竞争虽无情,但许多帮扶弱者的善举仍会埋下奇迹的种子,最终都成己达人。慧眼如炬、属意创新的天使投资是这样,照顾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小本生意也如此。笔者多么希望,饭店等买家在出售馄饨时能告知顾客“食材”的出处,让“梦花街19号”的梦想在蛰伏中延续。

  不到10平方米的小店开了20年,养活三代人,这是个励志的故事。倘若小馄饨铺能“死而复生”,并借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长为“湾仔码头”“苏阿姨”那样的名牌,则堪称这个时代的传奇。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