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中国股市的走势让世界瞠目结舌,进而引发外界对中国经济的格外关心。英国《经济学人》更推出了极富创意的封面,而诸如《中国经济模式神话破灭?》《中国经济雄风不再》《为什么应该担心中国?》之类的标题更见诸西方媒体,不少还出自“名家”之手。
不错,中国经济无疑正面临巨大的考验;也不错,股市是观察经济的晴雨表。但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所戏言的:股市曾经预言了过去5次经济衰退中的9次,晴雨表有时当不了真,尤其是在中国;而从中国经济一贯表现和拥有的手段看,中国经济肯定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还是先听听一些知名外国人士的看法吧: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日前在法国《费加罗报》就撰文指出,中国当前局面确实令人担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人们对于中国未来的信心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但依照他的观察,“三大因素”让他依然力挺中国经济。
第一,中国人的经济行为一直在投机和实用主义之间来回波动。这种辩证思维常常会使人们很快回归到现实当中。第二,中国公共政策所追求的目标显然是一种高质量的、包容的增长。创新被当作优先目标,而这样一种战略势必牺牲一些短期利益。中国对外国的投资将继续增加。拉动内需方面的一些扶持行为,虽然因为人们忧虑的上升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最近几个月中国国内消费的增幅仍超过了10%。第三,“智慧与劳动”这一方程式是中国经济的基础,而中国在这方面是令人放心的:中国与其他国家一样有智慧,但比其他人更加勤劳,因而更有机会克服困难。这个民族拥有许多特殊资源,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十分巨大。
拉法兰是从宏观角度来观察中国,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则从产业角度来解析中国。他不久前在美国《纽约时报》上撰文指出,唱衰中国的声音虽然大行其道,但却缺乏事实依据。
在他看来,一些人质疑中国经济增速正在从上半年官方数字7%继续大幅下降,这种说法“几乎是毫无根据”的。道理也很显见,“中国工资年增长率在10%左右,创造非农就业机会的速度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中国家庭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都在强劲增长。面对这样的经济画面,你很难说中国正走向硬着陆。” 至于一些观察者认为,中国经济疲软,一个重要指标是发电量增长极度缓慢,拉迪的观察是,在过去三年,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直是服务业,而非制造业。“随着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娱乐、旅游和其他服务(而非购买商品)占中国人消费支出的比例越来越高。因此,服务业带动经济增长的情况可能将持续下去。” 在美国工作期间,笔者与拉迪也有过诸多接触,他对中国经济的批评有时也颇为尖刻,但不少见解独到,以至于一些美国高官曾戏称,他们了解中国经济,经常通过阅读拉迪的报告。但就是这样一个率真的学者,对所谓中国发生金融危机的预测不屑一顾。
其实,担心但不悲观,是不少知名经济学家看待中国经济的基本观点。另外,基于过去预测中国经济硬着陆最终被市场打脸的教训,很多媒体在评论中国经济走势都颇为小心。即使是推出了《中国大衰退》封面报道的《经济学人》杂志,在该篇封面文章中也“找补”说:“末日理论的人们担心过头了。”从过去30年的表现看,在中国,办法总比困难多,中国政府在发展经济上的决策和执行能力,还是让世界很多国家颇为艳羡的;更重要的是,有过去30年发展的经济基础,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规模,中国在财政、货币等多个领域,有着很大的政策回旋余地。总之,中国经济正面临考验,但问题不会比1990年、1997年和2008年更为严重。对中国经济,可以观望担心,但不必焦虑,更不必悲观!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加宝贵,正是一系列的折腾,让人们现在谈股市色变,从而加剧了恐慌。当然,提振信心,既需要民众克服恐惧,不受流言蜚语左右;更需要政府有为,综合用好财政和货币政策,不给幸灾乐祸者有做空中国经济的可能!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