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河南焦桐高速上,一辆大货车倾翻,20吨苹果散落后被当地村民哄抢,警察来了都拦不住。车主的话刺痛了公众的神经:“你们这样抢有没有点良心啊,留条活路行不行!”
8月26日早晨,陕西勉县城区新兴北路与108国道十字路口,近百人在路中央抢“金子”造成交通拥堵。实际上他们捡的是拾物流公司转装时散落在地面的硫矿粉。有人提醒这根本不是金子,但捡的人根本不理会。(华商报)
这几年关于“哄抢”的新闻很多。自2013年至今,经媒体报道的哄抢事件就有30多起。如果说抢的苹果、小鸡、大枣、柴油还值点钱的话,把硫矿粉当金子哄抢则让人哭笑不得。
这样看来,人们参与哄抢并不一定认识到了物品的价值。而很可能只是一种从众的心理:别人都抢的东西一定是好东西,我不抢就吃亏了。在传播学中有一个概念叫“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当车辆翻倒、场面失控的时候,面对满地的物品,影响个人怎么做的往往不是自己的判断,而是周围最开始行动的少数人。如果有人去抢,他们呼唤同伴、背着麻袋肆无忌惮地将财物占为己有,那么剩下的旁观者很难继续淡定下去,个别行为很有可能演变成集体哄抢。
如果一开始的几个人不是去抢,而是上前帮助车主,也许就是另一番场面。2014年3月,陕西连霍高速华阴段发生一起货车翻车事故,货主刘师傅一千多箱苹果散落一地,附近村民见状立马伸出援手。同样是货车倾翻,同样是苹果散落满地,同样是旁观的村民,这样的结果也许能说明问题。就算各地村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自律有差异,但这样的事情并非个例,只是媒体和公众更容易关注那些造成恶劣影响的事件。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参与“哄抢”的人并非都是坏人。他们更多的就是普通人,可能也为人友善,踏实靠谱。试想一下,那些抢回苹果的村民,在进家门之前可能会给遇到的乡亲分几个,说不定还会得到乡亲的称赞。就在刚刚,他还不顾车主的劝阻哭诉抢夺钱财。之所以面对陌生人表现出冷漠残酷的一面,主要是法制意识淡薄,受到群体感染的影响产生了错误的模仿行为。而回到熟悉的环境,他们又恢复正常,这些人在生活中并不少见,看到别人乱扔垃圾,自己也跟着扔;看到别人闯了红灯,自己赶紧跟上去;看到别人贪了钱,自己感觉吃了亏,也想办法捞一笔……
要想遏制“中国式哄抢”,关键是杜绝旁观者在心理上被“感染”的可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发挥法律惩戒的作用。毕竟素质和道德无法强制约束,一味批判民族劣根性不仅无济于事,还容易陷入地域歧视的误区。只有法律惩戒可以明确地纠正人们的错误行为。人们只有尝到盲目从众所带来的苦果,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代价,才会树立个体的法制理性,避免自己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