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来之不易的“7%”

2015年08月07日 09:06   来源:人民日报   朱剑红

  当中国经济半年考的分数——“7%”出炉时,国际舆论有惊叹,也有议论。

  惊叹者众多。权威财经媒体英国《金融时报》说,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保持稳定,关键产出指标反弹,表明去年末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已成功缓解了一次长期的结构性下降。至于议论,主要源于7%超出了许多国际机构和大牌专家的预测,以及对中国统计数据真实性的习惯性怀疑。惊叹与议论的交织,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在矛盾交织的道路上,中国经济以7%的速度前行,实属来之不易!

  放眼全球经济,7%来之不易。

  上半年,世界经济复苏的道路仍然阴晴不定、坎坷不断。如果把观察的时间轴拉长,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姚枝仲认为,目前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处于二战以来最低的水平,而且还在不断下降。在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中国经济发展早就不能独善其身。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东琪表示,7%的增速虽然略逊于处于规模小、基数低发展阶段的印度(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均为中国的1/5)的增速,但远超世界平均增速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增速。“在世界市场需求低迷的大环境下,我国经济实现7%的增长确实不易。”

  聚焦“三期叠加”,7%来之不易。

  上半年,在投资、出口等内需外需不振的情况下,企业继续承受着产能过剩的巨大压力,开工不足、利润下滑,在钢铁、煤炭、有色等行业,企业经营尤为困难。在传统行业和产业承受着结构调整阵痛的同时,服务业逆势而上。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昌林介绍,上半年,第一、第二产业增速分别为3.5%和6.1%,比去年同期下降0.4和1.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增长8.4%,比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到49.5%,对GDP的贡献率达到81.2%,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新动力,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明显快于工业整体水平。对负重前行的中国经济而言,正是这些新动力、新亮点,对冲了下行压力,支撑着中国经济取得了7%的亮丽成绩。

  回眸改革调控,7%来之不易。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对“7%”有个精辟的分析:“在‘三期叠加’挑战下取得这样的发展速度,并且实现了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更加合理,经济增长中的可持续因素增强,说明这个速度不是简单地靠宏观经济政策刺激出来的,而是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初步成效的体现。”也就是说,改革举措+宏观调控,是新常态下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关键。

  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再取消、下放再下放,企业融资、个人创业门槛降低再降低……上半年,向改革要动力的举措不断推出,向市场要活力的决心不断释放,企业负担不断减轻,创业创新方兴未艾。剑指稳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亦可圈可点:上半年,针对需求不足,相关部门相继推出重大投资工程包,取消房地产“双限”、降低住房首付比例和住房交易环节税;针对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和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过高,央行数次降息降准,并利用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利率下降;针对地方政府负债率高和财政政策有效性下降的问题,开展了存量债务置换,出台融资平台在建项目的续贷政策,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等。“改革举措和宏观调控政策的组合实施,初步遏制了经济持续下行的趋势。”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说。

  7%,为中国经济实现全年预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当然,发展的困难还在,下行的压力还在,但中国经济的利好也还在。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这些,正是我们今后持续健康发展的信心所在。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