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其实就在身边

2015年08月04日 07:33   来源:西安晚报   木须虫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昨日指出,当前,由于各种原因,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日前,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8月3日中国新闻网)

  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这是社会进步唯一的途径,真理颠扑不破,加强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意义不言而喻。当下,中小学生劳动意识缺乏、劳动能力匮乏,是不争的事实,最直接的是许多孩子离开了父母,自理很困难,洗衣、叠被、打扫卫生,相当简单的活儿都不会干,自己都照顾不了自己。如果说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少,劳动教育的缺失,显然是片面的。

  事实上,尽管劳动与社会分工有密切的关联,社会分工越细,参与社会劳动就会越单一,父母从事的职业需要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是,做家务、打理个人的生活事项,乃至学习过程如实验、课外实践,以及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其实都是需要付出劳动的。换言之,劳动就在我们身边,真正的问题在于,它为何没有引起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重视?或许这才是值得反思的地方。

  应该来说,劳动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质,即人们常说的素质,劳动代表着吃苦耐劳、意味着勤劳奉献。当然,素质是全面而综合的,如艺术、体育、品德操守等。素质教育提了许多年,其成果如何,社会自然都有一本账。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什么能够帮助升学,什么就是得到重视,落实起来不遗余力。如,奥数、各类艺术考级,因为成为孩子们上重点学校的通行证,而显得尤其红火。与之相反的是,体育教育喊重视这么多年,却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孩子的体质多年下滑,留下尴尬的注解。

  坦率地讲,劳动教育与体育教育相比,范围更广、组织更难、评价更模糊,体育教育尚且难以短期改良,更何况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也好,体育教育也罢,它们在教育版图中处于什么位置,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教育理念。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但是这个观念被扭曲已久,教育只剩下了教书,只剩下了分数,有用之用方为大用,而无用之用则成了鸡肋。导向的失偏,才是导致中小学劳动教育缺失的主因。

  劳动教育就在身边,关键是如何让孩子觉得劳动是价值的源泉、懂得一些劳动是生活必备的技能,如何让家长看到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是有用,引导孩子从自己的小事、家务事做起。显然,这就需要孩子们的劳动能力、劳动品德,能够成为教育评价体系的要素之一,与劳动创造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一样,能够得到教育实至名归的肯定。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