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女童被忘车内脑死亡 无知大意不是过失致死的免责理由

2015年07月31日 07:42   来源:红网   慕毅飞

  7月23日,陕西富平又发生一起5岁女童被忘车内事件,送医后,孩子出现接近脑死亡的症状。这已是7月份国内第8起被媒体报道的“儿童被留车内事件”。而今年以来,类似事件在全国至少发生了12起,其中至少有5名孩子死亡。此前,因幼儿园教师、司机等疏忽致幼儿被困车内闷死,相关责任人第一时间会被警方带走,并被刑事拘留;但父母将孩子遗忘在车内导致幼儿被闷死的,基本上就是父母自责了事。(7月30日《新京报》)

  追问原因,一是无知,不知车内能热死人,把孩子放在车里,是想让孩子舒服一点;二是大意,忘了孩子还在车里,锁门而去。但无知与大意,能成为过失致人于死的免责理由吗?

  我们都愿意相信,无论家长无知地将孩子放在车里,或因大意将孩子遗忘在车里,都绝非故意;作为家长,事后也肯定追悔莫及、悲痛欲绝。但无知也好,大意也罢,都不能成为免除他们刑事责任的理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样的后果,就必须一样的追究。否则,又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处罚因疏忽致幼儿被困车内闷死的幼儿园教师、司机呢?如果他们一样不是故意的,一样会追悔莫及、痛不欲生,是不是就一样可以免于刑责呢?

  由于过失是亲人之间导致的,总是会因为亲人这层特殊关系而被放弃追责。虽然无知和大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因为亲人的特殊关系,家长几乎不会因失职而被剥夺监护权。传统道德、情感、家庭宗法,都可以成为理由。特别是孩子发生了这样的悲剧,最伤心的莫过于家长,他们既已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蒙受了巨大的痛苦,俨然是受害一方,舆论和执法部门都不会去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遗憾的是,正是因为缺乏无情的刑罚,无知的家长不能由此长点知识,大意的家长不能由此长点记性。

  想到当年佛山两岁幼童小悦悦的死,她先被车撞、后被车辗,人们忙着去谴责18个见死不救的路人,却很少有人想到要去追究小悦悦父母的监护失职。让这么小的幼童步入人来车往的街道,没有尽到监护责任的父母,肯定要承担责任,甚至应承担主要责任:如果监护到位,小悦悦就根本不会独自一人走到大街上来,因而也就根本不会发生先被车撞、后被车辗的事。监护失职却能轻易免责,客观上纵容了监护失职现象的发生。

  报载,今年6月21日,美国加州波莫纳市一名三岁华裔幼女被父母困在露天车内数小时,最终因闷热送医不治。据加州刑法,死者父母涉嫌虐待儿童以及过失杀人,如果罪名成立将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其家中的其他四名孩童还可能被送往专门设立的孩童看护服务机构。而在2014年,美国堪萨斯州威奇托市的男子赛斯·杰克逊,因将10个月大的孩子遗忘在了车内致其被热死,面临一级谋杀罪的指控。有了这样的追究,虽然也会有意外发生,但概率肯定会低得多。

  要知道,家长对孩子所拥有的监护权,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份责任。权利受到侵犯时,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责任遭遇亵渎时,就应受到法律的追究。争夺监护权的官司,常会发生;追究监护失职行为的执法事件,却极为罕见。这是权利与责任的不对等。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子女仿佛天生就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如何看管子女,仿佛纯粹是家事,监管缺失,不予追究,仿佛也就天经地义。这传统的语境,显然过时,既然具备过失致人死亡的条件,就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应该是法治社会的题中之义。

  若有这样的追究,还有助于确立一个理念,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生育文化:已婚男女必须在具备监护条件的时候,再生育子女,能生不能养的现象,也可以得以控制。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无知的孙儿摊上缺德的爷    2016年01月13日
  • ·无知之祸    2015年10月30日
  • ·否定放生的善行是一种无知    2015年09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