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大学生都不能成为扩招的"牺牲品"

2015年07月14日 09:42   来源:东方网   王军荣

  7月上旬,大学考试季,一个本属于收获的季节,但对北京一所211高校的学生杨柯来说,她所收获的却是一个大问号——大学究竟能教给我们什么?回顾过去一个学期的学习,杨柯感到“十分失望”。专业课上,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授课内容乏味,提不起学生的任何兴趣,课下师生也基本没什么交流,等等。杨柯告诉记者,其所学的传媒专业,公共关系是一门必修课,上课时老师颇有兴致地播放起了上世纪80年代的一部电视剧《公关小姐》,而这部所谓的教学视频,却是上个世纪90年代新闻专业学子的“教材”。(7月13日《中国青年报》)

  2015年的大学课堂上,老师上的却是却是上个世纪90年代新闻专业学子的“教材”,这不是在上“历史课”,而是公共关系课,如此“穿越”,只能说老师太不负责任了,然而,透过这一现象,不难发现,这其实只是大学扩招之后新设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表征罢了。

  大学扩招,本该是慢慢扩大,要让外表和内涵能够保挂历致,可事实上,现在大学扩照的速度称得上是“火箭式”。广州一所农业高校的在校生规模2001年是9115人,2005年增加到26629人。1998年扩招以前,该校有27个专业,2003~2006年每年都新增专业9~13个,2006年专业总数将达到80个。这些年大学扩招了7倍,可大学的教育质量却是不断下降。

  大学扩招,扩的多是新专业,据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不完全统计,在1999年之后,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中不少加入了扩招大军。这些新开设的专业,有的纯属跟风,开设一些学校原本不具有师资力量的热门专业。大学里如果读的是“弱势专业”,就会遭遇到“杨柯式”的命运。现在大学设置新专业,基本上没有多少门槛,而随着大学拥有更大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自主权,则这种现象会变得更加糟糕,会“害”了更多的大学生。

  大学设置新专业,应该有一个严密的论证过程,保证质量和数量的均衡发展,也必须要有严格的“准入门槛”,师资力量该是第一条件。可在大学新开设的专业中,专业教师在学校教师队伍中占比不高,处在1%~5%的区间里,教授更是属于这些“人烟稀少”专业里的“稀有品种”。如此师资力量,出现“僵尸教材”也并不奇怪。

  连续从事中国大学评价24年的武书连认为,在大学各项指标中,有两项指标对学生成才最具决定性意义。其中之一就是教师平均学术水平。任课教师的水平决定学生的未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超过巨人。因此,报考教师平均学术水平高的学校是正确的选择,可面对大学的现状,要找到好老师,又谈何容易?

  任何大学生都不能成为大学扩招的“牺牲品”,但要重视教学质量,则先要去行政化。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