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寄养比收养更需要爱心

2015年07月01日 07:23   来源:武汉晚报   韩玉印

  南京江宁两个女童饿死家中;贵州毕节四兄妹自杀……这些悲剧的发生,令人在痛心之余不禁反思,可以为困境中的孩子做些什么?

  去年10月民政部出台《家庭寄养管理办法》后,近日,南京在江苏率先出台困境未成年人寄养家庭评估标准。

  毋庸置疑,困境儿童的悲剧,大都是长期缺乏亲情及家庭照料引发的,南京率先出台困境未成年人寄养,值得国内其他城市研究。

  我们必须认识到,寄养不同于收养,收养是将困境未成年人当做自己的孩子来抚养,并且是对他们寄托了期望的,不客气地说,收养爱心与私心并存;而寄养是对于社会上的困境儿童进行“短期寄养”,是替别人养孩子,因此,它需要比收养更具爱心。

  寄养不是给口饭吃就行,由于困境儿童长期缺少亲情的关爱,普遍存在着敏感偏激、孤僻冷漠、沟通障碍等问题,教育矫治难度大。因此,如何遴选寄养家庭非常重要,不然就很容易让困境儿童造成二次伤害。

  因此,在此次南京出台的寄养家庭选择条件中,“主要照料人离异次数不应超过2次,本次婚姻应持续满2年。”有一定道理。

  寄养看上去条件苛刻,其实无需畏首畏尾,只要具备爱心,寄养权当给自己的孩子找个玩伴不是更好吗?因为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同样也孤独,也需要与同龄人有效地沟通,同时这也是培养自己孩子的爱心与同情心。

  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关爱,让更多有爱心、有条件的家庭参与到爱心关怀中来,需要有越来越多的“周末父母”参与到爱心行动中来,只要爱心家庭与政府齐心合力,多一对这样的父母,社会上就会少一个流浪的孩子,也就会少一个悲剧的发生。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寄养标准高了,领养标准得降    2015年06月30日
  • ·寄养新规还需吸引家庭参与    2014年10月27日
  • ·家庭寄养的缘由和责任    2016年02月04日
  • ·如何破解家庭寄养困局?    2014年10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