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寄养新规还需吸引家庭参与

2014年10月27日 07:33   来源:法制日报   龙敏飞

  家庭寄养制度,是指经过规定的程序,将民政部门监护的儿童委托在符合条件的家庭中养育的照料模式

  今后,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落未成年人,也将同其他孤儿、弃婴和儿童一样,可以被寄养。近日,民政部出台了《家庭寄养管理办法》,相比2003年制定的《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新规扩大了寄养儿童范围,同时提高了寄养家庭的准入门槛,新规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施行。

  家庭寄养制度,是指经过规定的程序,将民政部门监护的儿童委托在符合条件的家庭中养育的照料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孤残儿童养育模式。很显然,寄养制度的存在,就是与收养制度的优势互补。对于那些孤儿、弃婴和流浪儿童,这两项制度的存在,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这些儿童的权利,减少他们受伤害的可能,让他们也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就此来说,无论是收养制度还是寄养制度,其善意初衷是不容否认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旧的《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在这样的境况下,寄养制度的确应该与时俱进。此时,出台《家庭寄养管理办法》无疑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而此次的寄养新规,亦有两大亮点:一是更加人性化,流浪乞讨生活无着落的未成年人,也纳入到寄养的范围;二是更加规范,寄养新规提高了参与寄养家庭的准入门槛,要求也更加严格,这可以给被寄养的儿童更好的生活。

  可以说,这样的新规,还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通过各种新闻我们可以知道,寄养家庭有相处得很好的,“不是家人胜似家人”;也有相处得不好的,一些寄养家庭甚至曝出虐待儿童的丑闻。因为有或这或那的问题,此次的寄养新规,才做了更加严格的规定与限制。事实上,要确保孩子们的权利,还可考虑立法保护。毕竟,法律的保护力度,肯定是要远高于当前的管理办法。

  不可否认,寄养制度如今还只是很小众的一件事情,了解这项制度的人不多,参与的家庭也很少。如今,门槛提高了,参与的家庭会不会更少呢?这的确是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难题。倘若因为新规提高了寄养家庭的准入门槛,就让参与的家庭越来越少,这无疑不是制度设置的本义。事实上,无论寄养制度如何修订,让更多的家庭来参与显然是寄养制度的不变主题,毕竟,还有很多孤儿、弃婴、流浪儿需要保护,他们的心灵健康同样需要呵护。

  因而,寄养新规强化了对儿童的保护,只是一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仍需吸引更多的家庭来参与寄养制度,如此,寄养制度的善意初衷才能更好地落实。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有能力有条件的家庭参与进来;另一方面,毕竟家庭寄养不是最底线的事情,而是一件道德高尚的事情,那给予必要的鼓励,如创业、教育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先权,无疑是可以有的。我们希望被寄养的儿童的权利得到夯实,更希望越来越多的家庭参与进来,让每一个曾被遗弃的儿童都享受到家的温暖。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寄养比收养更需要爱心    2015年07月01日
  • ·寄养标准高了,领养标准得降    2015年06月30日
  • ·家庭寄养的缘由和责任    2016年02月04日
  • ·如何破解家庭寄养困局?    2014年10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