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打开微博主页,右侧滚动的热门话题推荐一度被“Beat U!我怕黑专车”占据了好久,之后才被刘翔夫妇的分崩离析刷了屏。不仅如此,在微信公众号中也有不少大V为消费者鸣不平,直指神州专车的明星营销不仅打击了对手,还绑架了公众的选择权。一时间风起云涌,在舆论高地上站满了同情友商的旗手。
也对,今时今日谁的手机里没有几个叫车的APP,既然大家都盯上了这个本就还在“政策暧昧期”的新兴市场,必然有几场好戏要演。如果之前算是前戏的话,今天这场正剧才算是第一次拉开大幕。
出于好奇,搜来神州专车的一系列广告欣赏,也点开翻看了那些已经到了5位数的评论。除了口出妄语的暂且不说,发现争论的焦点无非有如下几个:
第一,一个企业的公关行为,不该直黑竞争对手。
既然被指“撕逼”,我想拿出些有力的证据还是必要的。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主体中,也有很多失败的例证。不过个人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市场主体发生了巨变,经营思路随着李克强总理的“互联网+”理念被推上了新的高度。无论是渠道还是模式的更迭,这三十多年来市场所积累的重要财富之一,就是在法律所约束的范畴内进行充分的竞争。
“撕逼”可以说说,不过依然感觉这是个上不了台面的词汇。如果一组明星海报涉嫌不正当竞争,自然会有法条的红线来约束和规范,而不是“撕逼”这样的口水战可以摆平的。
第二,神州价格高,所以只能靠打压对手提高信誉。
说来好笑,此前就有一位做建筑防水起家的朋友向我抱怨,自己最近辗转多个城市去投标,结果无论是提供怎样的品质产品和服务,依然被价格低廉的小微干掉。他并非不理解市场还处于幼齿阶段,只是认为这个市场成熟期,是不是有点太长了。
事实上,这个市场的成熟期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长。“互联网思维”在今天依然还是绝对的热词,在一些一时无法解释的语境中,“互联网思维”成为最好的挡箭牌。不过事实上,无论渠道是什么,买与卖是市场的本质。讨价与还价很正常,不能因为要价高了就成为“奸商”的代名词。如果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只有价格这唯一一把尺度来衡量,那未免太过于简单和粗暴了。如果非要依据价格分出高下,那等诸君住一次总统套房之后,再来和标间比较一下也不迟。
第三,替用户做出选择,界定“黑车”概念绑架民意。
这个结论就更有意思了。
看到公号上有一篇檄文,激昂地批评神州专车替用户做出选择,文章认为关于其他打车软件,到底是不是黑车,到底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应该由消费者自己来判断。文章在最后还用了“大部分网友都站在友商那边,甚至开始打出‘抵制神州专车’的口号。”来佐证作者的观点,显得有些滑稽。
事实上,“黑车”这个词并非神州专车创造的。
暂且不论“黑车”这一词汇是否带有歧视性,单就依据现时的国家法规和政策来判断,一些涉嫌非法运营的车辆确实还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汇去统称。况且这些被冠以“黑车”之名的车辆,确实因为存在监管真空,经常性地与违法和犯罪沾上边。
其中,Uber更是“黑车”侵害乘客权益的重灾区。媒体公开报道,今年6月,广州的一位女性乘客醉酒后乘坐Uber,不幸遭到司机性侵犯。警方介入调查发现,该司机竟是有犯罪前科的人员。据笔者了解,Uber在招募司机时极少进行必要审核,基本上只要是四个轮子的就要,如此宽容的准入标准如何能保障安全!
顺应市场是大势所趋,文章中提及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黑车”这个说法未来很可能会消失。
我们确实不能否认这样的推测,当法律法规制约了市场的发展时,确实有必要去修正和增加补充条款。不过,按照规则游戏是企业的底线,如果未来规则发生变化,那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去改变自己的经营策略,但那是未来的事情,却不能依据新规则而改变今天的比分。这是常识。
谈及绑架民意,那更是有些杞人忧天的味道。
消费者是不是上帝我们不敢妄言,不过消费者经过多年的市场锤炼,起码可以称得上是“精明能干”的。如果一个企业的几张海报就可以绑架民意,那就太过于低估今时今日消费者的智商了。
一件商品该怎样选择,一种服务该如何评价,不是靠一些大V的嘴或是几张明星海报就可以左右的。“性价比”这三个字用在这里就很合适,比较是消费者最为擅长的技能,你的产品和服务几斤几两,拿到公众的心里称一下就知道,完全不必替消费者操这个心。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