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教育人,我常常会思考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到底什么是教育?
我多年从事基础教育工作,面对的是成长发展中的孩子。每一名儿童,都是不可复制的奇迹和独特存在。尊重儿童,珍视儿童,呵护儿童,是教育的职责;研究儿童,发现儿童,引领儿童,是教育者的义务。在这个过程中,我非常认同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理念:“儿童是人”,“儿童是成长中的人”,“儿童是儿童”。
也就是说,首先要承认儿童是一个社会中的人,人格具有独立性;其次强调儿童是不断成长的人,发展具有阶段性;最后,儿童的本性毕竟还是“儿童”,性格具有天真性。因此,学校教育的关键,就是我们能否尊重儿童的基本权利,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正视他们的天真本性。能否让这些在天分、个性、潜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的鲜活的生命个体,得以充盈、生长。
这些年来,我们不断进行各种教育改革,应该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传统教学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但必须承认,到今天为止,我们的教学思维方式仍然相对传统,选拔式的教学方式,呈现出来的教育成果只是一堆大同小异的数字,学生的个性、特长及真实状况往往被冷冰冰的分数所淹没。
怎样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自主、更多元、更个性?我们在“两个着力”上下功夫:着力把个体的心灵从群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面向每一个个体而教;着力把孩子的心灵从成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面向儿童而教。
为此,我们提出了“自主学习”的理念,通过充分考虑孩子们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学校教育与生活情景之间的壁垒,建立一个打破线上和线下、校园和社会界限的学习场域。“自主学习”始终基于这样一个初衷:基于学生生命个体成长需求的差异,将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放在课堂教学的关注点上,希望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课堂的变革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向。
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基于信念的事业,良好的教育生态,应该为儿童营造一个幸福成长的舞台。就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自主教育,面向每一个儿童而教;学校,为每一个学生而建。这既是我们永不满足、开拓创新的目标和动力,也是我们永葆教育情怀、不懈努力的毕生承诺。
(作者为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