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条网帖刷屏:“建议国家改变贩卖儿童的法律条款拐卖儿童判死刑!买孩子的判无期!”相关话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议。为何这一话题在朋友圈快速发酵?(6月18日新华网)
先来看两组网站实时的调查数据,截至18日13时,凤凰网调查中,近80%的网友支持“拐卖儿童一律判死刑”,而新华网的统计显示,91%以上的网友认为对人贩子应该一律死刑。大量网民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发声,表态支持贩卖儿童一律死刑,与此鲜明对比的是,法学界、社会学界却多从专业角度提出反对意见,两相矛盾的境地,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就普通人而言,在微博或朋友圈发个观点、表明个立场,只要不违反国家法律、不传谣散谣,大可自由地言论,即使带上些片面的情绪化也情有可原。而专家总归要拿出专业的知识、阐明实在的观点,从这一点上来说,普通网民和专家观点打架并非多大的新闻事件,浪里淘沙,找寻激辩焦点的由来与去处,或许更有价值。
就大众而言,确实被近年来发生的拐卖儿童犯罪案件伤透了心。中国每年约7万儿童遭拐卖的事实令人揪心,而中国公安部数据显示,在2009年4月至2011年年底,一项打击拐卖犯罪专项行动共摧毁1.1万多个拐卖儿童犯罪团伙,解救5.4万余名被拐儿童。疼痛的现实、冰冷的数据,家长们深恶痛绝,但即便拐卖儿童已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过重的买方市场、高额的利益诱惑,还是让犯罪分子敢于挑战法律,铤而走险。父母忧虑,朋友圈发发声实在是情理之事。
而在当前,我国对人贩子的处罚并非不够严厉,按照《最高法审理拐卖妇女案件适用法问题的解释》,对于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依法判处死刑。与此同时,一个能够看到的趋势是,国家在逐步加大对拐卖儿童犯罪的惩处力度,人贩子被判处死刑同样有源可溯。饱受诟病的拐卖儿童案件惩处机制,往往是对买方“偏袒”和“照顾”造成的,因而火爆朋友圈的文字才有了铿锵的“买孩子判无期”。
另外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是,据传话题起源来自央视的纪录片《守护成长呵护未来》第一集《丢失的孩子》,由此刷爆朋友圈。但纪录片的制片人显然不认同这判死刑的观点,转而倡导理性看待问题。认不认同是个人的事,理性不理性是大家的事,倘若朋友圈这些“不理性”的话语能够为孩子营造一片平和的环境,为安全快乐成长铸牢防线,又有何不可?再者而言,把朋友圈的话语转换成理性的词藻——“请国家加大对拐卖儿童犯罪的打击力度”,还有今天所谓的“爆点”与热议么?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