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海女护士为何一审被判死刑

2016年04月14日 10:15   来源:法制日报   叶 泉

  4月13日上午,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此前轰动沪上的女护士注射死男友一案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王琳(化名)身为医护人员,利用专业知识实施杀人犯罪行为,犯罪后果严重,以故意杀人罪判处王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4月13日中青在线)。

  上海女护士注射死男友这个案子以前就被媒体报道过,如今这个结果虽然在情理之中,但多少也有一点出人意料。毕竟在当下“少杀慎杀”的司法语境下,涉及婚姻家庭的案件,一审法院直接判处死刑的情况并不多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1999年的时候,最高人民法院曾经印发过《全国法院维护农村稳定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其中有一段很重要的内容是:“对于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故意杀人犯罪,适用死刑一定要十分慎重,应当与发生在社会上的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其他故意杀人犯罪案件有所区别。对于被害人一方有明显过错或对矛盾激化负有直接责任,或者被告人有法定从轻处罚情节的,一般不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正是这一段内容使这些年来,因婚姻家庭矛盾引发的故意杀人犯罪被法院直接判处死刑的案件大幅减少。

  我们知道,会议纪要不是司法解释,对法院司法工作不具有约束力,只具有指导意义。但因为这段话契合了当下法学界和实务界普遍认同的“慎用死刑”理念,所以实践中还是被广为接受。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因婚姻家庭矛盾引发的故意杀人都可以不判死刑。事实上,无论是在会议纪要的表述中,还是在司法实践中,不判死刑的案件都是有先决条件的。比如我们熟悉的李昌奎案,虽然案件中李昌奎与被害人之间也有感情纠纷,但因其手段极其残忍,且被害人没有过错,所以最后云南高院改判其死刑立即执行。

  上海女护士这个案子也是由婚姻情感矛盾引发的。女护士王琳因为男友推迟婚期而产生不满,进而实施了杀人行为。她杀人既不是在争执过程中的激情杀人,也不是失手造成的过失犯罪,而是有预谋地杀人。在杀人之前她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在自己工作的医院开取安眠药,通过网络购买砒霜等,包括事后的各种掩饰行为。这应该是法院一审判其死刑的原因吧。

  关于杀人行为,各国的法律规定是不太一样的。美国法律设有谋杀罪,并根据犯罪人主观故意的程度分为一级谋杀和二级谋杀。一级谋杀罪是直接追求被害人死亡的心理态度,通常是有预谋的。“二级谋杀”有过失的成分在里边,不是积极主动追求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

  我们国家的法律也根据不同的情况、心理动因等,对杀人行为进行了具体区分,如故意杀人,过失致人死亡、故意伤害致死等。每一种犯罪背后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这使我国法律设定更加科学,法律适用更加公平。

  自古以来,在社会生活中,因婚姻家庭矛盾引发的杀人犯罪都很普遍,但大多数属于激情犯罪或者过失犯罪,也就是说行为人在主观上并不具有犯罪的故意。比如家庭暴力致人死亡的,比如在争吵过程中失手致人死亡的等等。像上海女护士这样纯粹预谋杀人的,属于少数。如果在美国法律中这大概算是“一级谋杀”了吧。

  因婚姻家庭矛盾引发的悲剧,很多时候并不是犯罪实施者一个人的原因,被害人可能也会有过错,甚至可能过错还很严重,这也就是为什么法院一般不会对此类案件直接适用死刑立即执行的原因。但凡事总有例外,具体的案件还要具体分析。

  上海女护士注射死男友的案件让人唏嘘。无论犯罪人是否上诉,二审法院是否会改判,女护士狭隘的生命注定不会再有光明了。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枪下留人体现慎用死刑理念    2015年12月02日
  • ·严控死刑须消除重刑依赖症    2015年09月02日
  • ·控制死刑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2015年09月0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