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被死刑刷屏 还是被情绪与无知刷屏

2015年10月19日 10:17   来源:钱江晚报   

  10月11日,恰逢国际女童日,《人民日报》新浪官微发布了一条“孩子防拐骗”的微博,引来网友热评,“严惩罪犯,处以死刑”的呼声占据了话题评论榜首。笔者不禁想到前段时间针对“卖孩子的判死刑,买孩子的判无期”的“高温热议”,该话题在互联网上以各种渠道传播扩散,网友们曾纷纷感慨:此刻被“死刑”刷屏。

  在话题平息了数月之后,愤怒的“杀气”为何再次卷土重来?是广大网民正义所趋?是法律的必然所指?非也!

  在笔者看来,我们不是被“死刑”,而是被“正义的情绪”与“对法律的无知”刷了屏。

  古今中外,拐卖儿童都是一场看起来无法遏制的悲剧,面对频频传播的此类新闻,人们,尤其是为人父母,往往站在“被害者”立场感同身受,愤怒宣泄而下,理性消弭于无形。在被“死刑”刷屏之后,他们成为“呼吁死刑”的又一批主力军,成为情绪潮的又一批推手。拐卖儿童的人贩子被判死刑有没有用?大多数民众本着“惩罚越重,犯罪越易抑制”的简单判断。然而这种正义必然压倒邪恶的满腔热血却不符合法律的基本原则,反而远远背离于法律的适用性,为法律的重刑所埋单的,往往是被拐卖儿童本身——如果不同等级的罪行一样都处以重刑,人贩子考虑到结果后很可能直接撕票,酿成被拐儿童更进一步的悲剧。

  在当下信息即时化和传播病毒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一种“慢下来”的思维和一种“冷”心态,不发“正义的火气”。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上海女护士为何一审被判死刑    2016年04月14日
  • ·枪下留人体现慎用死刑理念    2015年12月02日
  • ·严控死刑须消除重刑依赖症    2015年09月02日
  • ·控制死刑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2015年09月0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