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科技创新真正注入“市场基因”

2015年05月27日 10:18   来源:解放日报   徐蒙

  上海《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 正式出台,22条意见措施引发企业家、学术界及社会方方面面高度关注。其中一项关于“获得一定规模风险投资的创业人才及核心团队等,可直接予以入户引进”的意见,更是成为公众议论的一大焦点。

  风险投资能不能成为人才引进的“裁判员”?风投敢把真金白银投给他们看好的企业和团队,代表市场对创新主体的评判,代表最专业的评判标准。人才引进中用上这样的“标尺”,也是对创新者的尊重,更是对市场的尊重。而把人才引进的标尺交给市场力量,则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突破思想认识束缚的一个缩影,其背后是问计市场、向市场探寻动力的决心,也是科技创新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30多年来,政府在引导、推动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根本上看,推动上海科技创新迈上一个又一个台阶的重要力量,还是企业和人才,其根本动力来自市场力量的释放。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政府角度出发、依靠政府主导推动的科技创新传统模式,已经碰到“天花板”。一方面,政府主导的边际效应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政府条条框框过多,束缚了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

  要从根本上对创新主体予以支持,必须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角色。放眼全球,世界各大以科技创新中心闻名的城市中,政府并非“闲来无事”,而是在财政投入、成果孵化、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都积极有为。特别是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重大创新突破需要大量前期投入、需要冒“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巨大风险,政府的角色比以往更为重要,不可或缺。但政府的角色绝非科技创新的“管理者”,而是通过市场手段,借助市场力量和资源,营造创新“生态环境”的“护林人”。

  依靠市场,也并不意味着“丛林法则”盛行。规则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其清晰界定了权力的边界。如此,市场才不会放不开手脚,也才能在开放的平台上,最大程度释放活力。这也是开放型经济的题中之义。

  事实上,在此次出台的科创中心建设相关意见中,“市场基因”随处可见。比如政府继续通过财政扶持创新主体,但不再是政府主导的“分钱分物”,而是通过市场机制给予引导和支持,引入多样化的市场手段,让市场成为创新主体真正的引导者;又如对风投的重视,这一重要的市场力量和市场方式,不仅可以作为人才引进的“标尺”,也可以作为金融机构贷款支持、政府扶持创新主体的“向导”。这些意见如果善加落实,必将激活更多创新力量,让整座城市跃上新的发展能级。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