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冥币“套牌”人民币,政府监管去哪了?

2015年05月08日 13:16   来源:中国江苏网   张伯龙

  近日,有小贩在墓地路边兜售仿人民币模样的冥币。这种冥币无论大小、图案均与人民币相像。记者印制冥币的进行印刷厂时发现,该印刷厂不仅印制仿第三套人民币的冥币,甚至连市面上流通的第五套人民币也被仿制成冥币对外销售。该厂老板自豪声称:“全国只有我们敢印仿带人头像的第五套人民币的冥币。”(5月7日法制晚报)

  近年来,市场上的祭祀产品的种类和样式可谓花样百出、五花八门,不管是“电子产品”还是“日常用品”可谓应有尽有。更有甚者,将冥币做的和人民币一模一样,足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然而,面对冥币“套牌”人民币,笔者不禁要问:市场“套牌”冥币泛滥,政府监管去哪了?

  众所周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规定,对制作、仿制、买卖人民币图样(含放大或缩小),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宣传品、出版物或者其它商品上使用人民币图样等损害人民币的行为,《条例》第43、44条明确规定,将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给予警告的同时,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并处违法所得1-3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1000元至5万元的罚款。对故意毁损人民币的,将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制定的规章制度,为何还有人“制假售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冥币市场管理混乱也并非一天两天。类似该印刷厂仿制人民币的事件还有很多,媒体上也曾出现过市民错把冥币当做人民币的闹剧。然而,诸多的负面新闻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对此类问题的核查也是“民不举、官不究”。如此执法又怎能保证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又怎能维护国家法定货币的尊严?

  言及于此,笔者呼吁有关部门和相关责任人要以此为戒,全面加大对祭祀用品行业的监管力度,消除冥币买卖市场乱象,打击仿制人民币的行为,当好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守护神,唯有此,才能对得起身上肩负的职责,对得起人民群众的重托。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