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各级政府的劳模表彰已成多年惯例。这次国家的表彰更因为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名义,被指为时隔36年后再达最高规格。对于普通劳动者而言,这或是一个值得欣慰的信号。
劳动光荣。劳动的内涵也大大突破了早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定义而被一再拓展,这也可从劳模身份的不断刷新见得一斑。早先劳模的主体是以时传祥等为代表的体力劳动者;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信条建立后,优秀的科学家群体成为劳模的一时之选;再后来,则有更多国有和民营企业管理者乃至网络英雄也登上劳模的光荣榜。时代在发展,看待劳模队伍的构成也要用发展的眼光。
在我们国家,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最是劳模群体能够彰显国家主流底色。换个角度看,有怎样的时代土壤也就生长出怎样的劳模。在我的印象中,劳模的整体形象是清晰的,如“老黄牛”,但劳模个人的差异却被整体形象所遮蔽,直到我经历了一件事才颠覆了这一印象。
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奉命报道武汉市的一位何姓特等劳模,他是武钢炼钢厂的平炉炉长。在直接采访何劳模前,我先从熟悉其人的通讯员那里了解些情况。我问通讯员,何劳模个人有何特点,他回答干脆:老黄牛,肯干。我说岂有不肯干的劳模,你说的是劳模的共性,不是特点。后来我见到何本人,发现他不卑不亢,个性鲜明,并非如一些采访对象那般曲意逢迎记者,还戏言自己是敢争敢抢。听其细细道来后,方知他是毛遂自荐争当上的炉长,并在这岗位上打开局面,创下突出业绩。最终我以《“争”出的劳模》为题作了报道,着笔于何劳模个人外,也有意从他身上折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初、竞争机制普遍推行的时代风貌。
回顾从倡导“甘当老黄牛”到强调“创造性劳动”的过程,除劳模个人身份的刷新外,就人们所感知的情况看,劳模们的精神面貌也在发生大的改变。时代精神的不断丰富与劳模个性的日渐鲜明正互为因果并同步呈现。在当下这样一个时代,人们不能想象四平八稳、棱角磨尽、面目模糊的老于世故者能在创造、创新的路上走出多远。我们自然相信,劳模的整体形象会因其鲜活个人的独具风采而得到进一步改变。
“一个伟大的社会应该是鼓励所有人在所有可能的方向上充分创新的社会”。我心目中的劳模,正是那些率先在所有可能方向充分创新的人们。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