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最具情怀”的赞美不妨送给敬一丹

2015年04月28日 07:13   来源:红网   徐甫祥

  4月27日,是敬一丹的生日,也是她选择告别主播台的日子。在退休两天后她将登上北京卫视的荧屏,录制节目时,她透露自己退休后将与女儿一起参加支教,成为一名志愿者、职业公益人。(4月27日人民网)

  敬一丹是公众所敬重的央视主持人之一。之所以选“敬重”这个词,或许是缘于她的主持魅力,她的平易近人形象,其实更多的还是感动于她的人品、她的敬业。尤其是听闻她把退休后的规划界定为一名支教志愿者、一名职业公益人时,这种敬重的感觉更是溢于言表。

  也许是敬一丹的公众形象过于完美,笔者甚至找不到一句最为恰当的话来概括自己的感受。一位网友的话语无疑更能体现公众的一片不舍之情:“随着一丹大姐的退隐,感觉一个时代过去了。”再三品味这句话,不由使笔者联想到了前些日关于一封“最具情怀”辞职信的热议,其实,把“最具情怀”的赞美送给敬一丹,才是真正的名至实归。

  辞职女教师以其辞职方式的浪漫及执意“看世界”的潇洒,给处在职场疲惫了的人们一种眼前一亮的视觉冲击,因而被冠以“最佳情怀”的赞誉,但这种“情怀”更多的体现了一种个性特征,它带给人们的美感或许是短暂的。而敬一丹的情怀,则是源于对职业准则的坚守及对观众的热爱,它植根于骨髓,因而能历久弥新,源源不断放射出人性美的光芒。

  敬一丹的情怀首先体现在她对观众发自心底的爱。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她那几十年一成不变的发式,不酷甚至很土,但她却年复一年的坚持这样远离时尚。原因很简单:她节目的观众中,平民百姓居多,甚至有一大半是农民。于是,她严格的、甚至近乎有些刻板的保持着大众化的穿着及发式。细节虽小,却也情深意长。

  敬一丹又是一个内心极柔性的女性,即使在主持需要尖锐访谈的如《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名牌栏目时,也尽显柔肠。正如白岩松在《痛并快乐着》一书中所说,“她的心很软,即使是批评性的报道,她也是商量性的口吻,而在采访需要提一些尖锐性问题时,敬大姐总是狠不下心来,这使得敬大姐在我们这个经常流露出‘尖酸刻薄’的团队中多少显得有点与众不同。”从中可以看出,敬一丹是以友善目光看世界的人,即使面对批评对象,纵然是层层解剖、步步紧逼,亦难掩她期待对方改过自新的那种善良。

  敬一丹的情怀,还体现在她的虚怀若谷。对同事,她不吝赞美之词:“喜欢和白岩松聊天,和他聊天火星四溢;和水均益在一起很自卑,因为他外语溜、视界宽、比我有自信。”她在称赞崔永元的风趣时,反说自己有点“事儿事儿的。”对自己,她却时时充满危机感,她说,“我一直都在努力跟上我的同事们。在他们面前,我只敢说‘我跟着’。如果有一天观众不接受我了,我会下岗。”在临近退休之际,她甚至还为曾经犹豫失去读博机会再三自责。

  敬一丹的情怀,更多的体现在她对母亲、贫困及教育问题的关注上。作为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2001年开始实施的慈善项目“母亲水窖”的形象大使,她面对广西贫困地区一些孩子无学可上,因而对送上的玩具“面无表情”时说过的一番话让人动容:“穷到极至不是衣不遮体,而是没有表情。孩子是最不该没有表情的呀。我这才明白,我不仅要把看到的告诉给能看到电视的人,我的工作同样是为了那些看不到电视,甚至不知电视为何物的人。”在甘肃走访时,她鼓励一位贫困人家的孩子说:“只有把自己改变了,你才能改变整个家庭。”

  敬一丹的人品及情怀,是成就其事业的基石。刚满60岁的敬一丹,于1988年加入央视,迄今已在央视工作了27年之久,先后担任《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名牌栏目主持人,曾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并曾获得过主持界最高奖项“金话筒奖”。

  如今的敬一丹,退而不休,又将走上支教志愿者的道路,正可谓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期待她多多珍重,在带给人们快乐的同时,也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这是笔者的心愿,更是公众的祝福。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