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民生“断头路”,积极架起“民心桥”(图)

2015年04月16日 10:42   来源:东方网   江曾培

  市政建设中常出现一种“断头路”现象,要修的路大部分修好了,就是“最后一公里”没有完工,匡日持久地在那里耗着,以至整条路派不上用场,行人行车还只得走弯路,或者走回头路。近些年来,几乎各地民众都发出过加紧整治“断头路”的呼声。

  实际上,“断头路”现象也存在于其他许多民生项目上。为了实践为民服务的宗旨,各地政府每年对民众都有一些改进民生的实事承诺,诸如提升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管理、改善环境卫生、促进民众就业等,每个方面也都起步做了,但有些事往往被卡在“最后一公里”,以至善始未能善终,使实事的好处“可望而不可及”,群众得不到切实的实惠。

  这个“最后一公里”,往往出现在基层。许多民生实事都要在基层落实,尽管上面布置交代得很好,如果到了基层发生肠硬阻,那就会变成民生的“断头路”。针对这一情况,上海在加强基层治理中,特别注意了对民生“断头路”的治理。为了不让居民的企盼失望,嘉定区安亭镇自我加压,对民生“最后一公里”,是畅行还是拥堵,设立了一个“红绿灯”制度。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安亭镇在自己的网站上正式设立了即知即改民生问题监督“红绿灯”,首批梳理出来的138个问题,全部上网。解决了的,亮“绿灯”;正在解决过程中的,亮“黄灯”;尚未进入解决环节的,亮“红灯”。在全镇近26万居民的目光下亮起‘红灯“,是很刺眼的,巨大的压力换来了攻坚克难的力,使一些“红灯”得以较快转绿。

  从安亭镇的实践来看,民生实事所以有“最后一公里”,也确实存在打通的困难,但是,困难是可以克服的,“红灯”是可以迅速转绿的。这里,一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人溺我溺,人忧我忧”,对人民群众切盼解决的民生问题,只要千方百计去解决,办法总会比困难多。二是要有全局观念,不互相推诿,齐心合力推进。“红灯”问题,一般都是跨上下级、跨部门的“高协调难度”的硬骨头。像优化乡村公交网络这样的民生项目,涉及的面很广,协调起来很费事,一拖就容易旷日持久。这次,“红灯”一亮,相关部门和人员就密切配合,合力攻关,先收集百姓需求,再合理设置站点与行车线路,并与居民互动反馈。目前,已调整一条线路、新增一条线路,“红灯”已转“黄”,不久当可转“绿”。

  打通民生“断头路”,就架起“民心桥”,加强了党和政府与民众的血肉联系,真如镇让“最后一公里”畅行的经验,是值得褒扬的。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