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气温飚升,呼唤民生关怀(图)

2016年07月22日 14:37   来源:东方网   井水明

  

  昨天,江苏大部分地区高温超36℃,省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高温黄色预警信号。今天将迎来大暑节气,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今天江苏南部局地最高气温可达39到40℃。江苏也迎来一年中最难熬的高温日子。(7月22日《扬子晚报》)

  今天进入一年最热的大伏季节,高温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虽说社会各界对有关高温关怀的呼吁是此起彼伏,相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已经暴露出一堆隐藏的民生问题。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发生过发放高温补贴只是发一碗绿豆汤的事情。有媒体调查发现,在一线工作人员中,有将近40%的人听说过高温津贴,但许多人从来没有领取过,而且也没有多少人为了几百块高温津贴和老板翻脸。缺乏政府部门严厉的监督,足见补贴一线劳动者的高温津贴规定成了一纸空文。

  对劳动者“高温保护”常常说在嘴上,却很落实到行动上,比如说,工地上,高温假的安排有没有落实,劳动保障部门有必要多加体察。当很多人在空调房间享受着清凉时,那些奔波在工地上的民工,忙碌于大街上的环卫工,奔跑于送货途中的快递哥等体力劳动者还暴晒在烈日下,如何确保他们错时上班,如何确保他们有充足午休,都需要政策实实在在的关心,需要制度实实在在的慰问。可事与愿违,7月18日下午,盐城一工地上一名工人身亡,疑是中暑造成的,凸显出刚刚进入高温时段,我们身边就出现了劳动者倒在烈日下的工地上从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让我们由衷地感受到政策“送凉解暑”要来得快些、急些,让为生活而奔波和忙碌的户外劳动者多一份政策的“清凉”如影随行。

  高温天气也考验着每个城市的人文关怀。在公共场所,可以通过人们各种“举手之劳”,为烈日下需要的人们送去凉爽。一些城市,在步行街上喷发水雾,给高温出行的人们平添一份凉意。而在一些城市街头等待红绿灯的“关键部位”设置凉棚,一度成为城市的流行,只可惜很多城市没有坚持下去。面对数量众多的低收入群体,城市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尽可能多的纳凉庇护场所。只有武汉、重庆等火炉城市专设有“纳凉点”。而在其他城市,更多的人只能选择在商场、防空洞等公共场所蹭冷气。这反映出我国城市的纳凉点数量、条件、软性服务等都存在有待改善和提升的空间。

  高温天气刚刚拉开大幕,在“战高温”这一场看不见的战斗中,需要我们的城市把塑造城市的应急文化,放到提高市民和各种社会组织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中来,这需要国家在提高政策、机制、细节等诸多因素的“供给”与“储备”上下功夫,并把关注的重点放到时时刻刻为困难群体和为数众多的体力劳动者着想上来,用法律法规和应急举措更好地保护一线劳动者、保护困难群体,将是摆在每个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必解之题。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盐改,让民生“多吃三两盐”    2016年06月16日
  • ·政府敢担当才能消杂音    2016年05月30日
  • ·公众遇上高息免费当三思    2016年05月24日
  • ·宜居城市不应拒绝野草    2016年05月1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