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公众遇上高息免费当三思

2016年05月24日 10:20   来源:人民日报   渡 己

  一些非法集资者在监管部门间打擦边球,监管部门应因时而变,提升打击水平

  大概十几年前,有个轰动一时的“读来读去读书社”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某读书社推出业务:只需交纳820元、850元、888元不等的“押金”,就能免费借书一年;一年之后,公司支付的回报远高于银行的存款利息。该读书社短短几年向公众吸收资金数亿元。这些钱几乎全部被用于期货、股票等高风险投资。随着投资被套牢,崩盘的悲剧最终上演。

  你可以把图书换成任一种产品,就像这次“聚智堂”推出的“感恩免费课”:存入十几万甚至上百万,一年后拿回本金,回报就是可以免费参加每堂数百上千元的培训课。结局似乎也是一样:企业资金链断裂,负责人跑路,受害者则可能面对血本无归的困境。

  这种行为,分明是敛财。

  梳理聚智堂的运作流程不难发现,教育培训只是形式,吸收资金才是本质。与此前P2P平台非法集资、甚至是“庞氏骗局”相比,聚智堂似乎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最多是假借了教育的名义,利用家长重视子女教育的迫切心态。只要有足够的新学生报名付费,聚智堂就能运转下去,可一旦投资失利或者新付费不足导致资金链断裂,这场游戏只能黯然收场。

  并不陌生的圈钱逻辑,何以在全国开出170多所分校,吸引巨额资金呢?一方面,随着私人教育培训市场的火爆,不少家长急于为子女安排教育培训,在缺乏对非法集资辨析能力的情况下,极易因眼前收益而被利用。另一方面,一些非法集资者利用政策漏洞,在监管部门间打擦边球,比如打着教育培训的旗号,只需要接受教育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管,很有可能躲过金融部门的监督。

  当前,非法集资案件频发,不少挂着互联网金融、产业创新的旗号,从传统的直接集资向房地产、教育甚至养老、慈善等领域转移。但通过高息、免费等诱饵吸引投资、拆东墙补西墙、击鼓传花的老套路,一直没有太多的变化。对此,一方面公众要提高财商、提高对非法集资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应因时而变,提升打击非法集资的水平。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气温飚升,呼唤民生关怀(图)    2016年07月22日
  • ·盐改,让民生“多吃三两盐”    2016年06月16日
  • ·政府敢担当才能消杂音    2016年05月30日
  • ·宜居城市不应拒绝野草    2016年05月1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