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文物被踩脚底,肉痛啊

2015年04月02日 07:39   来源:钱江晚报   付瑞生

  在广西大新县硕龙镇,一家酒店用近100个古代磨盘铺成林荫小道,或用来垫花盆,看起来十分古朴美观,然而却引来不少网友的吐槽。这些磨盘有的已有上百年乃至数百年的历史,是古代先民用来加工粮食的用具,可算民俗文物,现在铺在路上随意践踏,十分可惜。联想起最近轰动全球的“肉身坐佛”悬案,当下作践文物古迹的种种让人颇感心痛。

  其实这一现象在当下的城市改造中并不鲜见,甚至已经逐渐成为某种时尚。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商场酒店拿古人的秦砖汉瓦、雕梁画栋装点门面。也许按照一些人的说法,这属于“保护性拆除”“保护性展览”或“建设性破坏”,但正是这种现代商业、建筑业的附庸风雅,有钱就任性,成为文物古迹新的杀手。如果“肉身坐佛”确实是福建的被盗文物,追回文物自然是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反思的是,为何“章公祖师”没被评为文物?待到世界轰动惊为天人,方才发现咱们自己人有眼不识泰山。也许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宝物太多,也许是因为地方文物部门大而化之有意疏忽,反正文物和人一样,一旦缺少某种级别或者身份,其命运可想而知。即使不被偷盗,低价贱卖、日常损毁或者年久失修也会是常事。至于饭店酒廊中的种种古董很多不也来自这些不知名、未定级的文物吗?

  以前受外人掠夺,如今被后生“坑爹”。历史不应该被重演,对着这些先人的宝贝,后辈不应只会滴下许多“千年之泪”。对于历史与文化,我们缺的不是保护资金,我们最缺少的是敬畏之心。事实上,在这些文物古迹之中浓缩着一个存续几千年的老魂灵,一个老大中国鲜活的魂灵,而灵魂是不能作价的。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对文物必须划定合理利用的边界    2016年04月29日
  • ·让文物“沃土”滋养民族心灵    2016年04月13日
  • ·别让法人违法成为文物杀手    2016年03月29日
  • ·擅拆文物者欠的何止是道歉    2016年02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