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博物馆开商业发布会:靠山吃山,靠文物吃文物?

2016年04月27日 14:02   来源:燕赵晚报   毛建国

  4月24日下午,一房地产公司在南京市博物馆大成殿举行房地产新闻发布会。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与文物保护不相关的商业推介活动,在业界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一些网友对文物部门提出了质疑。25日下午,南京市文广新局通过其官方网站发布消息,将国家文保单位和公共文化资源提供开发商用于商业用途,不符合文博场馆保护与利用的原则,该馆负责人未履行任何报批手续,严重违规,责成停职检查。(4月26日《南京日报》)

  《史记》中有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消费主义时代,这是观察问题一个屡试不爽的视角。这位负责人未履行任何报批手续,私自出借国宝,也不外乎是为一个利字。在利之取向上,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为公谋利,也就是取得好处完全为了博物馆;二是为一己之私;三是公私皆得,在公家得到好处的同时,个人也落下了人情,甚至可能得到一个大红包。总之,离不开一个利字。

  在线索有限的情况下,真相只能基本靠猜。只是,真相只有一个,而再合理的想象都可能不是真相。因此,希望有关方面能够尽快查清,并且如实公布,这位负责人私自出借国宝的动机所在。如果说个人从中得到了好处,哪怕是公家得到了大头,也是“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必须接受党纪国法的惩罚。如果个人没有得到好处,问题也就转化为博物馆的商业化问题了,这么做是否可以?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看到了太多博物馆的商业化问题。如果只听一面之词,听到的几乎都是无奈无助。馆方会告诉你,自己面临多大的运营压力,而上级拨款有限,有时上级甚至默许通过商业化来换取资金,美其名曰“开发式保护”。只是站在文物保护的角度,很多商业行为并无可取之处。这里,不是绝对拒绝博物馆的商业化,而是商业化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恪守一定的底线。

  故宫可谓集经验与教训于一身。当年故宫引进星巴克,引起舆论一片哗然。而在此后,北京故宫博物院推出一连串创意文化产品,包括朝珠耳机和故宫顶戴花翎官帽伞等,其中最卖萌的当属“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折扇,却在舆论场受到了热捧。在人们看来,这样的商业化是接地气的表现,而且不会影响故宫保护。同样,如果南京市博物馆举办的活动,影响不到文物保护,并且遵循报批程序,何以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南京市博物馆出借的大成殿,是国家级文物,有着一整套严肃的保护程序,怎么可以私自外借呢?如果在活动中造成对文物的破坏,这一严重责任又由谁来承担?关键是,谁又能承担得起责任?人们还想问,这会是“仅此一例”吗?从中,看不到对文物的基本尊重,只见功利之下权力的为所欲为。无论个人有没有得好处,最起码看不到对文物的感情,这样的人管理文物让人不放心。

  当我们讲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时,其实还包涵着文化敬畏。对直接从事与文化遗产有关工作的人来说,文化敬畏尤其重要。而在大成殿私自外借中,恰恰缺失了文化敬畏。人们更担心,如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人靠文物吃文物。而一旦有着这样的迹象,无论有没有收取个人好处,总之,没有资格从事文化遗产工作。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对文物必须划定合理利用的边界    2016年04月29日
  • ·让文物“沃土”滋养民族心灵    2016年04月13日
  • ·别让法人违法成为文物杀手    2016年03月29日
  • ·擅拆文物者欠的何止是道歉    2016年02月17日
  • ·打击破坏文物 不能光事后罚款    2015年12月3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