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城市文脉岂容“非文物即可拆”?

2016年02月24日 08:10   来源:红网   张立

  “虹口征收”红圈遍布的外墙,一条简易的封锁线,两道锁加持的黑色铁门,坐落其中的“海乃家”正静静等待着自己的最终命运——被保留还是被拆除?“海乃家”,是上海迄今发现的最大日军慰安所。虹口区新闻办负责人回应称,很早就知道海乃家及其原来的用途,但是它并不是文物保护建筑,也不在历史性建筑的登记名单上,所以拆除不存在任何问题。(2月23日中国新闻网)

  作为上海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慰安所,“海乃家”的拆留牵动着专家和不少公众的心。面对媒体的质疑,上海虹口区新闻办发言人称,“海乃家”“不是文物,拆除没有任何问题”,恰恰映照出“海乃家”保留困难之大,这也正是公众所担心的问题。“海乃家”的去留,不仅关乎一座旧址的存留,也关乎着一座城市对城市自身文脉敬畏的程度。

  必须承认,为了城市的发展,甚至为了乡村的发展,以及为了保护古建筑,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设施,从国家到省、市、县,都划定了不同等级的文物。这些层级文物的划定,在较大程度上,保护了被划定范围内文物建筑。但这种保护,充其量只是最基本程度的保护,而不是更高级别的保护,更不是最高程度的保护。

  虹口区新闻办发言人的回应,从新闻学的本身角度讲,也许并没有什么问题。确实,既不是文物,就不违反政府保护文物的职责,故拆除“没有任何问题”。但这也正陷入了为保护文物而保护建筑的形式主义怪论中。可以放眼眺望,那些历史古城,文化名城,除了极为有限的文物外,大多数还是那些没有被划定为文物的古建筑、古场所。倘若只保护划定范围内的文物,那么,那些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就会灰飞湮灭于“文物的外壳”中了。

  虹口新闻办发言人的回应,从发展经济的角度,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角度,无疑是受欢迎的。有的地方,为了招商引资,怕引起外商的不快,主动拆除抗日战争场所、旧址,在慰安所没有防碍虹口招商的情况下,也防碍着其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道路了。毕竟,这些场所,占据着不大不小的土地,倘若建成高层写字楼等建筑,又或可能引来无数的投资商了。

  但是,慰安所的价值,却以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出来。海乃家慰安所,已经形成了日军当年“慰安妇”制度的证据链,除此之外,海乃家离犹太难民纪念馆不远,属于文化风貌区。事实上,之前不少旅行团到海乃家参观拍照,其中以日本和韩国的旅行团居多。当日韩游客仍然热捧海乃家的历史价值时,虹口的拆除步伐却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着实让人痛心。

  慰安所,虽然不太光彩,且是城市记忆里的一道伤疤,但仍是城市历史的文脉,记忆的载体。这种难以替代的记忆,又怎么能够用金钱价值来衡量呢?或者即便是按照发言人所称,可能建设“纪念性场所”,这种场所又怎及得上原汁原味的“海乃家”原物呢?

  城市不是为文物所支撑起的,文物也不是为城市而生存的。“不是文物即可拆”的谬论还是早些寿终正寝为好。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好一座城市的文脉,即便这种文脉,带着一丝丝羸弱和伤疤,也再所不惜。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对文物必须划定合理利用的边界    2016年04月29日
  • ·让文物“沃土”滋养民族心灵    2016年04月13日
  • ·别让法人违法成为文物杀手    2016年03月29日
  • ·擅拆文物者欠的何止是道歉    2016年02月17日
  • ·打击破坏文物 不能光事后罚款    2015年12月3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