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创新开绿灯 对圈地亮红灯

2015年03月24日 07:37   来源:广州日报   张涨

 

  创新时代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创新能产生可观的效益,这其中既有令创新者致富的经济效益,也有推动时代进步的社会效益。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科技企业“不务正业”的新现象,更不能任其损害“万众创新”的成色。

  政府为支持科技创新不遗余力,然而某些企业打着高科技的牌子圈地搞房地产开发,获取土地增值暴利。有企业家爆料称,某大型民企在全国圈地12宗,一年就赚了30个亿。(3月23日人民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席卷全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诸多针对科技创新企业的优惠政策。从给钱给地到减税降费,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新“红包”落地,折射出政府对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视。创新蔚然成风,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企业上,他们才是驱动中国经济的主体。

  然而,创新优惠不断加码,也需要防范一些滥竽充数者。打着高科技的旗号,实则圈地搞房地产,这样的“东郭先生”理应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领着创新专项补贴、拿着优惠土地的滥竽充数者,既无契约精神可言,也破坏了游戏规则。有关部门应及时介入,追究相关企业的责任。

  企业有逐利天性,这一点不容否认。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逐利,却是反映经济潜力、社会活力的一面镜子。我们首先必须思考,驱使科技型企业“不务正业”的根源何在;更进一步我们还必须找到解决对策。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让科技企业凭借创新赚到钱、赚大钱,这才能让他们主动远离“快钱”,才能给创新驱动再加一把火。

  首先,只有政府加强监管,才能保护“创新为王”的社会氛围。一方面,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政策,如果监管缺失,很可能滋生腐败行为。近年来,我国科技资金规模不断扩大,科技贪腐案件也频频出现,这一前车之鉴值得警惕,必须谨防以“支持创新”为名搞利益交换。另一方面,对不守规矩的企业纵容,就是对其它企业创新积极性的损害。辛辛苦苦搞创新,不如囤地卖层楼,不仅可能引来效尤者,还可能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破坏整个社会创新的氛围。

  其次,科技企业自身也应有长远眼光,顺应时代趋势。产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对我国的科技创新企业而言,他们正在迎来最好的时代。国家的重视自不必说,社会需求的升级也召唤着创新型企业家大显身手。“日本马桶盖”热销的背后,本质就是国内市场高科技产品的供给远远小于需求,有眼光的企业家应从中嗅到巨大商机。“互联网+”成为新风口,造富行业从传统产业变为了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华为、小米等企业的兴起,无不说明了科技新贵们正在成为新一轮“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受益者。如果还只是短视地看到了一点快钱而忽视了创新带来的长远效益,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家。

  再次,让科技企业享受创新红利,需要各种社会和政策配套。比如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让抄袭者无立足之地,才能保护社会的创新热情;只有进一步去掉科研人员的身份束缚,才能让创新企业有更多人才可挑;只有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加强产学研无缝衔接,才能避免科创成果沉睡在实验室里。最为关键的是,我们的学校还必须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才能让“万众创新”的动力源源不竭。

  直白点说,创新时代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创新能产生可观的效益,这其中既有令创新者致富的经济效益,也有推动时代进步的社会效益。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科技企业“不务正业”的新现象,更不能任其损害“万众创新”的成色。让更多科技企业可以凭借创新赚到钱、赚大钱,方能让创新真正驱动起中国经济。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创新创造是供给侧的第一推动力    2016年07月20日
  • ·理论创新要有问题意识    2016年07月19日
  • ·创新不是“管”出来的    2016年07月18日
  •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    2016年07月1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