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年”留下 让“俗”走开

2015年02月27日 07:18   来源:新民晚报   赵志疆

  春节假日期间,不少申城市民的感受是爆竹声少了,空气也清新了许多。据环保部门披露,在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情况下,申城大年初五烟花爆竹的燃放对空气质量影响程度与去年同期持平,而去年“迎财神”前的空气条件为良。

  去年1月8日腊八节,新民晚报编辑部发出了一封“少放烟花爆竹 健康文明过年”的倡议信,引发市民关注、社会热议。今年春节前,从上海两会上“禁放区域扩至外环内”的代表呼声,到有关部门扩大禁放区域,减少五成烟花爆竹投放量,无不释放出“环保、绿色、健康、文明”过大年的强烈信号。就目前效果来看,多数市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浓浓的年味里不差硝烟这一味”。

  作为传统年俗的一部分,燃放烟花爆竹可谓历史悠久。古人燃放烟花爆竹,是希望借助火光声势驱魔辟邪。随着城市的发展,居民的生活空间越来越集中,骤然如炸雷般响起的烟花爆竹,不是在驱赶妖魔鬼怪,而是打扰了左邻右舍。

  近年来,关于燃放烟花爆竹是否节日陋习的争论不断升温。其实,习俗本无所谓“陋”,只是要看是否适应当前环境。燃放烟花爆竹在居住分散的农耕社会算不得什么问题,但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却是个大问题,少数人执拗于此,还是缺乏公共意识使然。这种公共意识匮乏下的自私,才是真正的陋俗。

  就拿突然爆红的“抢红包”而言,从按部就班的拜年、领红包程序一路走来,“抢红包”以别出心裁的方式瞬间吸引了众人眼光,也着实为这个春节平添了几分热闹与欢乐。因为“抢红包”,有些久疏联系的故交重新相谈甚欢,有些只有点赞之交的网友浮出水面,在这场网络狂欢中,虽然最大的赢家是电商,但不少人也真切地找到了快乐。

  当然,“抢红包”带来的不只是欢乐,也令不少人感到深深的焦虑。“春眠不觉晓,醒来抢红包”、“举头望明月,低头抢红包”、“亲朋好友如相问,就说我在抢红包”……比段子更疯狂的是现实,不少人通宵达旦乐此不疲,“盯得眼花、戳得手疼”,锱铢必较的抢夺战,演变成了一场经济活动,由此不免使其庸俗化,乃至于使人忧虑于“春节被抢红包毁了”。

  春节文化源远流长,在于其构建了强大的精神家园,也只有依附于这样的精神内核,外在形式才会更加丰富而有意义。世易时移,烟花爆竹渐行渐远,但在每个尽享亲情大餐者眼中年味依然;拜科技发展所赐,互联网不断为传统佳节注入新鲜元素,但我们是否还记得过年的真谛?“科技使生活更美好”,前提是我们首先要懂得生活,美好生活不仅应远离陋俗的污染,而且应隔绝庸俗的搅扰。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