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前,中国还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铁,然而短短几年,中国高铁就走完了其他国家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走过的路程,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新名片。站在2015年岁首,回望一根根铁轨蜿蜒前行的跋涉历程,“创新”正是镌刻其上的醒目标记,启示我们:对国家、对民族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决策,想定了就要有决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创新开辟了后来居上的高铁之路。要打开我们自己的高铁之“门”,需要自主创新这把“金钥匙”,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机械、电力、信息多领域齐头并进,部门、行业、院校、企业条块分割逐一打破……通过矢志不渝的自主创新,中国高铁的建设者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使中国完成了从高铁技术输入国到输出国、再到技术标准制定国的完美转身。可以说,高铁“弯道超车”的每一公里,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的坚实“路基”。
创新打破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天花板”。铁路俗称“铁老大”,是名副其实的传统产业,而高铁却是新学科、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集大成者。高铁加速度行进,不仅令铁路本身冲破了原有的发展束缚,一大片制造业的崭新蓝海亦呈现眼前,全产业链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进程都随之加快。如今,以高铁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正向高端有力延伸,带动冶金、建筑、电力、电子、信息、机械等领域迎来发展春天,制造业出口面临新的机遇,被世界各国广泛关注。高举创新大旗,肩负起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高铁对众多行业引领带动的经验更值得梳理借鉴。
创新唤醒了沉睡的市场。电商班列、中欧班列、中亚班列,一系列货运产品相继开发;乌鲁木齐到福州的普速列车一开通,上座率就超过八成;“夕发朝至”的动车线路上,多了广受欢迎的卧铺列车;除了客运之外,货运也驶上了高速之路……高铁的迅猛发展释放了既有运力,为优化铁路运营管理提供了重要前提。几年来,铁路部门调整客货运结构、参与物流市场竞争、创新特色产品,一个个曾经或无力顾及、或惜遭忽略的市场需求被发现、被开掘、被满足。当下,铁路运营内容更加丰富,拉动消费、制造需求动力强劲,基础保障能力更为可靠,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
创新是中华民族流淌不息的血脉,是引领新常态、迎接新发展的不竭动力。面向未来,由创新而生、因创新壮大的中国高铁,仍将高歌猛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赶超之路。高铁的发展告诉我们:机会总是会留给有思路、有志向、有韧劲的人们。能否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关键要看我们能否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为创新驱动发展建功立业。(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