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成网带动经济发展 “大跃进”质疑已成杞人忧天

2015年02月13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高铁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伴随着担忧和质疑,其快速发展甚至被一些人称为新时期的“大跃进”。对此,中国经济网网友董春洋认为,建设高速铁路网是必须具有前瞻性的。从接触到依赖,高铁以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融入到百姓的生活。实际上,正是高铁在规划建设时的先行一步,才会有如今这种“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感觉。

资料图片:奔驰在长吉城际线上的高铁列车(周冲 摄)

  2月11日、12日、13日,《经济日报》连续三天以“被高铁改变的春运”、“被高铁改变的经济版图”和“被高铁改变的物流”为主题,各用一个整版对中国高铁的建设发展做了全景式的报道。

  遥想2008年中国尚无高铁时,铁路春运的旅客发送量仅为1.96亿人次。而今年春运铁路旅客发送量有望突破3亿人次,其中70%的旅客增量将来自高铁。在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时,高铁网络的形成已恰到好处。从线到网,中国高铁的网络覆盖过程并未经历太多时间。从接触到依赖,高铁也以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融入到百姓的生活。实际上,正是高铁在规划建设时的先行一步,才会有如今这种“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感觉。

  然而,中国高铁的发展进程中却始终伴随着担忧和质疑。客源是否充足、票价是否过高、技术是否安全……各种问题引发的争论不绝于耳。这种担忧和质疑在2011年达到了高峰,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甚至被一些人称为新时期的“大跃进”。

  有一个常识我们需要了解,建设高速铁路网是必须具有前瞻性的。早在1964年高铁技术便已诞生,日本、德国和法国等国家也都先后具备了先进的高铁技术,但如此大规模兴建高铁网络的只有中国。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是因为充分考虑到了“中国特色”。改革开放后,在财富的不断积累中,百姓已不再仅仅满足于“走得了”,对运能和服务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既有运输条件与百姓需求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以铁路为主的中长途运输尤为明显,每年的春运便是最集中的体现。民航虽然能够兼顾到速度性和舒适性,但其运输成本仍超出多数百姓的承受能力。高铁作为快速、舒适和经济的交通工具,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最佳选择。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累了雄厚的财政实力,科技水平和装备制造业的提升,成为大跨步发展高铁的经济与科技基础。

  像高铁这样大的基础建设项目,必定需要很长的建设周期,如果发展计划与市场需求同行,那么实际应用和社会需求间必然会出现衔接的空白期。而中国高铁发展的实际却是,当区域经济发展及百姓消费需要高铁时,高铁就已经建成通车。很显然,高铁网络建设的计划是先于社会需求迈出的,所以才能实现与社会需求同步的无缝连接。

  如果说2008年京津城际开通时,高铁对绝大多数中国百姓还只是个名词的话,那么现在,出门选择高铁也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一种习惯。高铁已经走进了百姓的生活,融入了百姓的生活,并改变了百姓的生活。上至国家宏观经济,下到百姓出行购物,与高铁的联系都越来越紧密。现在回头再看当初那些关于客源、票价等问题的担忧,以及对大规模发展高速铁路政策的质疑,也都是杞人忧天罢了。(中国经济网网友 董春洋)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被高铁改变的春运

     被高铁改变的经济版图

     被高铁改变的物流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