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羽绒服里到底有没有羽绒?近日,“七万儿童羽绒服含绒量为0”“劣质羽绒制品以丝充绒”等多条羽绒产品相关的词条冲上热搜。据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报道,一部分“假羽绒制品”在线上、线下市场肆意泛滥。
都说做戏做全套,羽绒骗局倒真是相当“用心”。先看源头。用“飞丝”冒充“羽绒”、掺杂动物毛或其他“杂质”加重,是羽绒制品常见的造假手段。所谓“飞丝”,就是动物毛的边角废料,用它做成的制品不仅不保暖,还可能产生病菌,潜藏致病风险。据调查,这种“羽绒消失术”是行业“公开的秘密”,因为它可以大幅压缩生产成本。一些无良商家为了牟取利益,不惜偷梁换柱、以次充好,甚至罔顾他人的健康。如此行径,早已超出欺骗的范畴。消费者合法权益绝不容侵犯,厂家、商家若在这一点上打错了算盘、算错了账,必将自食恶果。
再看销售。有的商家伪造包装和认证,检测报告、吊牌、羽绒充气标等,几乎都可以“批发”,“我让他做啥标就做啥标”“一套成本仅1元、2元”;有的商家和直播间勾兑,主播展示的样品是“好绒”,但是发给消费者的全是劣质品,“摸不出来、看不出来”;还有的商家选择“分仓”发货来躲避监管,“监管严的地方就发好货,监管不严的地方就发‘充丝’”……步步造假、层层设套,即便一些消费者慎之又慎、细中加细,还是难以分辨。试问,这些骗术何以大行其道?其中的盲区当真无法消除?
商家良心的“冰冷”,必须猛火来驱。一方面,要顺藤摸瓜。此次羽绒骗局经媒体曝光,引发了大量关注,一些不良商家也因此被“挖出”。相关部门应当迅速反应、采取雷霆行动,尤其要将触角延伸到线上,对涉嫌知假卖假的直播间和销售方,一并依法查处,有效有力打击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生产经营违法行为。另一方面,要强化抽检。每每涉及生产经营领域乱象,强化监管总是被反复提及。可问题在于,领域如此之广、行业如此之多,监管如何“忙得过来”?对此,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抽检和调查,十分必要。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应当用好抽查、暗访等形式,对当地服装、家纺等市场进行突击检查,整顿行业生态。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