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梅新育:中国高铁“出海”不惧风浪

2015年02月03日 07:3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梅新育

  高铁“走出去”要注意什么?由于墨西哥政府宣布无限期搁置其墨西哥城—克雷塔罗高铁项目招标,本来志在必得的中铁建再次被闪了一次腰,这个问题再次凸显。

  高铁堪称中国制造业、建筑工程、交通运输三大产业共同锻造的一张耀眼“名片”,由于能够最充分地显示中国经济融制造业、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管理、金融等多个领域之长于一体的集成优势,因而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正在到来的中国对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浪潮中,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轨道交通产业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内容。

  好事多磨,从泰国“大米换高铁”的一波三折,到墨西哥高铁项目两度出人意料地发生变故,再到“中欧陆海快线”计划因希腊新政府叫停比雷埃夫斯港67%股权出售交易而增添不确定性,中国轨道交通产业“走出去”的征程分外坎坷。中国高铁“出海”是一个长期战略,自然不会被这点风浪吓住,但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要的问题无疑是准确定位和规划。中国对高铁的珍视毋庸置疑,但我们不能过度高估其作用。从中国经过中亚或西伯利亚通往欧洲的钢铁“丝绸之路”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铁路运输能力永远不能与海运相比,这两条拟议中的钢铁丝路更多地要与海上丝路互补、备份。至于有些人倡导、期望的取道中亚通往西亚的铁路,更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考察研究才能判断其是否可行。

  其次是不盲目追求资本输出、承担管理运营责任。中国轨道交通产业“走出去”,仅仅出口相关设备是预期利润收益最少的方式。既卖设备又承建项目可以增加预期收益,为项目提供债务融资能够进一步提高预期收益,股权投资输出、承担项目建成后一定时期内的管理运营责任,是预期收益最大的方式。然而,在上述各种方式中,随着预期收益上升的是潜在风险。我们需要全面考虑风险收益,从中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走出去”,而不能盲目片面追求形象和预期收益。

  第三,我们要注意东道国的偿付能力。鉴于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国民经济和财政收入高度依赖于初级产品行业,而初级产品市场已经全面步入深度熊市,在有意引进中国铁路技术的国家中,如同墨西哥那样可能遭遇偿付问题而发生波折的不在少数,这其中包括有些已经与我们签署了巨额意向书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是耐心等待东道国经济复苏、偿付能力恢复,还是提供融资启动项目,需要根据具体国家、项目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第四,我们需要关注东道国外资政策、其他相关政策及其发展演化趋势,并与东道国积极磋商交流,为我们的商品、服务、资本输出寻求尽可能好的环境。在“一带一路”规划的“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流通、民心相通)之中,“政策沟通”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当然,在开展这方面的政策沟通时,我们要充分利用经济周期的效力,帮助东道国认识和遵从客观经济规律。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客观经济规律和经济周期发挥作用,对我们判断有必要下大功夫投入的关键地区、关键项目尤其如此。

  (作者为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抗洪救灾精神再现中国大地    2016年07月26日
  • ·网红当有“中国红”    2016年07月2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