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地方争夺站点设置 何必给高铁贴上政绩标签?

2015年01月30日 11:49   来源:东方网   谢晓斌

 

  近日,看到两则有关高铁的新闻:一是河南两城市为争取高铁在本地设站,上演一出公关大战,且有越演越烈之势。另一则是湖南某市民众为争取高铁,给政府施压,声称“不拿下高铁,书记市长就下课”。看罢这两则新闻,笔者顿生感概,不吐不快。

  中国现在已是高铁大国,建成运营的里程占世界一半以上。民众从高铁中享受到快捷、方便的服务,因高铁而带来的经济结构调整,成功实现转型发展的城市不在少数,以至于举国上下对高铁一片叫好。加上投资高达2200多亿元的京沪高铁仅运营三年就实现盈利,这一切都足以让渴望改善生活质量的民众对本地早日通上高铁给予极大期望,也让急盼出政绩的政府领导把引入高铁作为政绩工程,美其名曰:顺应民意。殊不知,高铁并非万金油,能够包治百病。能不能上高铁项目,什么时候上合适,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紧贴本地实情。

  高铁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集大成,一条高铁运营线,牵涉到5万多个零部件,涉及相关产业上百个,当地要是没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全部靠从外地引进,是对本地经济起不到多大拉动作用的。况且,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高铁投入巨大,收益周期较长,当前全世界大部分高铁运营是难以盈利的。京沪高铁之所以能打破业内魔咒,是因为其特殊的位置所决定的。京沪高铁连接北京上海两大经济中心,人口密集,客流稳定,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淡季,这就为票房收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那些狂热要上高铁的城市,可以看看自己是否具备类似条件?

  再者,高铁票价相对别的列车高出不少,某些区段甚至高于打折后的民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众能否承受得起,也需要深入调研。切莫出现仓促通车后上座率偏低,客流稀少,入不敷出,让地方政府和铁路部门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

  发展是道综合题,走什么样的道路,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借鉴,但不能复制。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座城市,尊重特殊性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尤其是手握决策权的地方政府领导,在选择本地发展方式时,可要慎之又慎。主流媒体也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始终保持清醒,切莫被舆情民意所左右,患上狂热病。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