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用“环境”换“政绩”的路已走到尽头

2015年09月01日 15:21   来源:东方网   倪超群

  在我国许多地方,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追求政绩,不惜以环境为代价,换取GDP,赢取政绩,致使河流、荒山等公共资源,变成了工厂企业、个人乱排乱扔垃圾的场所。这样做不仅是地方政府生态责任缺失,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环境的破坏者。

  近些年来,个别地方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决策失误问题屡有发生,造成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人民的身体受到严重伤害和威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缺乏对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责的制度。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党政领导用“环境”换“政绩”的路已经到头了。《办法》不仅是我们党从严治党、制度治党,依法执政、依法治理要求的重要体现,也是督促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领域正确履职用权的一把制度利剑、一道制度屏障。

  《办法》明确党政干部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职责,但要真正将办法落到实处笔者认为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完善环境损害终身追责制的法律机制。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责制的法律条款,进一步增强法律法规的公信力、权威性,通过完善的终身追责制度督促地方政府更好地承担起其在生态领域中的职责,抑制其原有的不受环境生态法律约束的“官本位”思想。

  明确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责的范围。明确责任追究的范围,让每个干部,尤其是领导官员意识到掌握权力、行使权力和承担生态责任是有机统一的,也只有形成这种压力,才能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生态责任感,更好地行使手中的权力。

  健全监督机制建立。应充分发挥群众及社会组织在生态环保中的关键作用,形成监督合力。一旦出现了环境生态事件,将倒查问题的起因,不管责任人身在何地,都要负起相关的责任,达到对损坏生态环境的地方官员的追究、惩戒,杜绝其未来行政行为的再次违规、违法。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