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社会责任感入公务员录用条件”具有导向意义

2015年01月30日 10:16   来源:光明网   木须虫

  1月1日,修订后的《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察工作细则(试行)》开始施行,其中“社会责任感差不宜录用为公务员”的新规引发社会热议。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对1891人进行调查显示,78.6%的受访者支持将“社会责任感”列为公务员录用考察标准之一,但58.8%的受访者担心在具体操作中难以实施。(1月29日《中国青年报》)

  “道德入法”大多时候都有争议,关键的问题是道德规范缺少准确的尺度,考察、评价及处理起来缺少可操作性。同样的,社会责任感作为公务员录用的条件亦是如此。什么社会责任感,如何评价社会责任感?这是入法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当然,这并不妨碍它作为录用条件的价值存在。

  首先,强调社会责任感没有坏处。尽管社会责任感只是个体对社会的认识,但是一旦付诸行动,对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是强大的正能量,具有十分积极的社会意义。更何况,公务员本身是为社会为公众服务的,职务为民的属性,更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即遵守社会秩序、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等,富有公德心和社会爱心。

  其次,凡事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对社会责任感的定义和评价的确立,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说过去没有,现在就不能有,一定要墨守成规,因噎废食。重要的是社会责任感作为了公务员录用的条件,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其内涵,细化其规则,改进其考察评价的方式方法,一方面避免沦为“僵尸条款”,另一方面防止抽象地放在文件中、由官员来定,容易导致暗箱操作,形成新的不公平。

  第三,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导向。公务员考录影响相当广泛,每年参加考试的考生几百万人,这个群体中相当部分都是往届或者应届大学毕业生。社会责任感列入录用的条件,不仅赢得社会对社会责任感的广泛关注,作为道德品质之一,还会得到大学的普遍重视,成为品德教育的一块拼图,不管教育的学生以后做不做公务员,这些教育的成果,事实上也在为提升社会整体素质在添砖加瓦。

  当然,社会责任感成为公务员录用条件,更重要是对公务员群体必备素质的条件化,要求公务员重视品德修养的培育和约束。不仅考生要具备,在职公务员也应具备并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来。反观,近八成受访者支持将“社会责任感”列为公务员录用考察标准之一,很大的程度上恐怕是对公务员群体社会责任感不足的另类表达,期待通过严格录用关口,提高群体素质,更好地服务公众、示范社会。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公务员整体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取决于公务员整体的制度,而且录用不过是一个环节。显然,在社会责任感成为录用条件的同时,公务员教育、管理、考核、任用等诸多环节,对社会责任感的要求亦应有所涉及,固化成为内部导向。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