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向存款被窃储户道歉,就那么难?

2015年01月29日 08:12   来源:红网   郑渝川

  一个道歉,一个认错,承担一次责任,就那么难吗?

  《长江商报》1月26日报道了重庆张净夫妇的遭遇。夫妇俩十多年前在当地农行存款120余万元,钱却莫名其妙“失踪”了。后经证实,是农行重庆市分行的员工蓝某某扮演了“内鬼”,跟他人勾结转出了张净夫妇的钱。夫妇俩因此状告农行,却落了个诈骗罪,获刑4年,比银行的“内鬼”蓝某某判得还重。这一案件在最高法、重庆市人大的关注下,最终改判。

  但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涉事的农行方面却丝毫没有愧意、歉意的体现。《长江商报》1月27日的报道转述了该行表示对案件“高度重视”、“积极配合”等的表态。农行重庆梁平支行的行长张奎甚至表示,道歉现在还不到时候,以后给他(张净夫妇)磕头、扇自己耳刮子都行。

  有人可能会说,错案被纠,总该有个光明的结局。但张净夫妇无法挽回的损失也太大了,还甚至要不到农行方面的一句对不起。

  农行重庆市分行为什么会用官腔官调来回应此事?梁平支行又是为什么不愿在此案再审改判就作出道歉?这起事件对于农行特别是该行的重庆市、梁平县分支机构的确会造成很大影响,两级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可能会认为,就此事说得越多,就等于不断制造让当地储户、市民谈论此事的由头,反反复复的展现涉事银行网点及农行后台系统的管理纰漏,不排除因此会引发该行储户特别是大额存款的储户提款转存的风潮,因而干脆避重就轻甚至避而不谈。

  什么叫做“道歉现在还不到时候”,为什么要拖到“以后给他(张净夫妇)磕头、扇自己耳刮子”?给自己的储户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精神损失和牢狱之灾,就以“磕头、扇自己耳刮子”来体现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责任担当?

  银行方面没有意识到的是,回避此事不等于断绝此事讨论、传播的链条,张净夫妇存款被盗却落了个含冤入狱的遭遇,这样的事情不能不让市民“物伤其类,人同此心”。市民会清清楚楚的意识到,张净夫妇的悲惨遭遇,并非主要来自于存款盗取者,而是银行。银行未尽到尽职保障储户存款利益的责任,管理上存在巨大纰漏,出现存款失窃后,本应第一时间向储户通报,表达歉意并予以安抚,主动提出具备诚意的存款先期赔付方案(即便储户真如其所指控的那样,与窃贼存在勾结行为,银行亦可在事后将赔付的存款追回)。但农行重庆市分行方面所做的,却是将储户认定为窃贼的共犯,直接导致张净蒙冤入狱。

  农行重庆市分行、梁平支行的表态直接表明,尽管张净夫妇存款失窃案发已过了8年,但这家银行特别是其两级分支机构的客户利益意识依然薄弱,依然是从银行方面的利益出发,依然是为了规避经营管理人员被追究责任,拒绝以正确的态度正视问题。这如何能让该行两级分支机构的储户放心,不去担忧成为下一个张净?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