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田原:全方位打造区域合作“升级版”

2014年12月24日 08:0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田 原

  打造中国—东盟合作升级版,打造中国同次区域国家经济合作升级版的过程中,需要实现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创新,经贸投资和民生社会两大领域同步发展,域内域外开放合作、互联互通,真正将亚太区域合作的“升级版”打造好、维护好、发展好

  “面向未来,中国愿与各方携手努力,打造中国—东盟合作升级版,打造中国同次区域国家经济合作升级版,为亚洲和平稳定发展与繁荣而不懈努力!”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五次领导人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代表中国对亚太区域合作再一次积极表态并庄重承诺。笔者认为,两个“升级版”的打造过程包含着三对关系的创新。

  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创新。多年来,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坚定不移地支持东盟一体化进程,始终把东盟作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把中南半岛五国作为东盟近邻中的重要近邻、把湄公河流域国家作为同饮一江水的一家人。今后,中国将进一步践行“亲、诚、惠、融”的周边外交理念、发展“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建设“睦邻友好、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就是中国携手有关各方开创亚太包容发展新局面和区域睦邻友好合作新格局的价值取向和义利目标。与此同时,未来的日子,好邻居怎么做、好伙伴怎么当、好朋友怎么处,中国的回答坚定而明确:既要有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这些前所未有的顶层设计,又要有深化基础设施领域合作、创新产业合作模式、加强金融相互支持这些颇具区域特色的实施路径。

  经贸投资和民生社会两大领域同步发展。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和投资协定谈判、泛亚铁路网和区域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开发与保护并举原则下资源合理利用、跨境经济合作区和产业园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间、中国与东盟国家间一系列新的双、多边经贸投资安排,都是对促进区域一体化和亚太合作极具现实和长远意义的重要抓手。不仅如此,民生和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进步也是双方“促进两个轮子一起转”的优先目标。中国不仅将继续通过减贫与区域合作基金、人民币无偿援助等对次区域国家和东盟欠发达国家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还将积极探索通过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对话合作机制、扩大农产品贸易、加强技术示范与灾害管理、帮助培训民生领域专业人才、增进青年科学家和智库交流、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来实现互利共赢、增强发展后劲的新途径、新方法。

  域内域外开放合作、互联互通。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但亚太地区仍是全球最具有增长活力的地区,而中国和包括中南半岛五国在内的东盟诸国均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和发展的上升通道。在此背景下,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间、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开放的合作、联动的合作,已成为亚太区域合作的两面旗帜。“升级版”的合作不仅需要域内国家加大投入、携手共进,无论是次区域国家还是东盟其他国家,都应加强对接和协同发展,提升域内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也欢迎和鼓励域外发展伙伴的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因为域内域外发展本就互为机遇、而非零和博弈。正如中国对《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路线图》表示赞赏、对有关国家共办海洋合作论坛和共筹海上合作基金表示支持,又如中国倡导建立的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将秉持开放包容理念,与亚行、世行等现有机构形成互补,一道为亚洲特别是东盟国家基建融资和互联互通作出积极贡献。

  从大湄公河次区域到东南亚,从东南亚到整个东亚,从东亚再到整个亚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在同一块大地上繁衍生息,在同一片蓝色海洋上扬帆远航。只有真诚相待、携手共进,才能融合发展、共同繁荣,真正将亚太区域合作的“升级版”打造好、维护好、发展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田原)

(责任编辑:张无)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以区域合作开拓城市发展新空间    2015年12月09日
  • ·加强区域合作 降低对美依赖    2013年07月29日
  • ·区域合作,关键在价值共识    2016年04月07日
  • ·深化区域合作 引领上合征程    2016年06月15日
  • ·让区域合作助力全球经济治理    2015年11月1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