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休学创业,首先是要在权利上“允许”,然后是要在态度上“支持”,为此破除学制僵硬等障碍;但这并不能简单等同于“提倡”和“鼓励”,自然更不能等同于“怂恿”和“强制”。
教育部近日印发的《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并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同时要求,落实好创业培训、工商登记、税收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开设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49万,再创历史新高;在此背景下,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更多被媒体解读为一种缓解就业压力的手段。诚然,“以创业带动就业”多年前就是国家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表述;但是,大学生休学创业显然是另一个议题。其实,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更应该放在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的大背景下来解读,而不能只落位于缓解就业压力。
换言之,允许休学创业,是要打破学制障碍,让有志于创业的青年,不必再在学业与创业之间做沉重的单选题。允许休学创业,肯定不是为了让就业数字更“好看”,而鼓励更多年轻学子都轻视学业重视创业,盲目投入毫无知识储备与技能准备的创业激情之中——如果这样理解允许休学创业政策,对政策做完全功利化的解读,显然偏离了本意。
在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热潮——显然,在校大学生群体也不应被排除在外。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休学创业”,同样是“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打破一切体制机制的障碍”的题中之义。
对于休学创业,首先是要在权利上“允许”,然后是要在态度上“支持”,为此破除学制僵硬等障碍;但这并不能简单等同于“提倡”和“鼓励”,自然更不能等同于“怂恿”和“强制”。说到底,休学创业是在校大学生的一项权利,政策上需要保障这一权利更少后顾之忧地实施,而绝不是鼓励在校大学生都不再专心学业,个个都去离校创业,都梦想成为亿万富翁。
创业必然包含着机遇与挑战,大学生创业成功者,只是其中的少数幸运儿;而且,他们大多都是完成学业以后投身创业的,休学创业的毕竟不是多数。“经验少,冲动多”、“没有专业知识支撑”,休学创业遭遇的类似反对声并非毫无道理。
所以,创业的精神和奋发的干劲固然难能可贵,真正做出休学创业的决定,却务必深思熟虑。在人生最重要的学习阶段,更多大学生可能还是适合于努力把书读好;不过,如果你确有创业的激情,确曾看到一片蓝海必须马上进入,那么,在这个最适合创业的时代,也不妨更勇敢一点。(相关报道见12月11日《新京报》)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