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唯一一座德国教堂,为洲头咀隧道建设施工异地停放了6年多后,日前开始再次平移回到原址。记者昨日现场看到,9台共450吨推力的千斤顶,将重重保护的老教堂,以每次前进15厘米的速度,缓慢平移回百年前的“出生地”。
此次整体平移,源于6年前的洲头咀隧道建设。当年,为保留这一古建筑,建设方将它“整体打包”向东南方向斜向平移约26米,并对建筑进行维护保养。随着洲头咀隧道工程建成在即,再将其第二次搬家——回迁原址。尽管,当时就有不同意见,有专家认为“平移工程看上去是保护了文物,但对文物环境则造成极大的改变”,有的还担心随着平移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不可移动被平移。但是,至少它是一个文物保护的次优选择,总比不问青红皂白的一拆了之或移地重建要好。
对城市不可移动文物,最好的保护当然是百分之百的原生态保护,如《威尼斯宪章》规定,历史环境还要包括“原住民的居住”。可惜,随着城市发展提速,城市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想做到当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发生冲突时,应优先考虑文物保护,城市建设让路,似乎不太现实。而且,广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仅由各区、县级市政府核定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超过3000处。面对如此巨大数量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在此情况下,平移是其中一个可行的折中方案。还记得诗书路的“金陵台”吗,去年6月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引起社会强烈反弹之后,开发商才将其移地重建。再建的新房子,还是原来那个“金陵台”吗?如果当时用平移技术,即使移到现在的位置,至少也比新修好得多。6年前就想到用平移的方式保护德国教堂,想想还是应该为其保护意识点赞。在未来的文物保护中,这种意识还须进一步加强。
公允地说,广州市在文物保护上还是非常重视的,于2013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明确,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保养将获政府出资补助,就非常“接地气”,甚至还于年初成立了一支由657人组成的文物保护监督团队。毋庸讳言,广州文物保护仍未做到尽善尽美,具体表现在:政府每年投入文保经费相对偏少、处罚太轻让开发商敢于以身试法、边施工边考古现象等等。譬如,目前的文物保护法对破坏文物行为最高罚50万元,可谓不轻,可是对于财大气粗的开发商来说,这点钱不过是小菜一碟,他们宁愿“背负”骂名进行强拆。就像金陵台,政府部门出台了“缓拆令”,仍逃不过一劫。
城市走过粗放的经济发展阶段,完成原始积累之后,应该投放更多财力,花更多心思,用在历史传承与文化保育上,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