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假小学”横行教育领域多年害了多少学子?

2014年10月24日 09:50   来源:中国江西网   倪倩

  近日,杭州俞女士曝出:自己的女儿读了四年书,竟一直没有学籍“文采小学”。据记者调查了解,该学校真名是“杭州文采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相关职能部门也证实,“文采小学”并不具备学历教育的资格,换句话说,它就是一所假学校。(中新网10月23日)

  近年来,学校、教师的丑闻屡屡曝光,牵动着每一位家长脆弱的神经。如今又曝出:杭州一培训机构违规办理小学多年,而学生“读书”四年竟没有学籍。

  对此,笔者不禁在想:当事学校有学生300余人,如此严重违规教育现象,教育部门真的毫不知情吗?究竟是教育局工作人员“不作为”还是吃了“黑心”培训机构的“好处”?

  据新闻报道:当事违规小学共有14位老师,一位数学老师告诉记者,他并没有教师资格证,只是在读书的时候数学比较好,曾经在老家做过代课老师,所以在这里负责教孩子们的数学。

  众所周知,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父母的心头肉。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好的教育,如今却花了“高消费”进了黑心“假学校”,授课老师连最基本的教师资格证都不具备。对此,笔者不禁要问:真的是“敌人”太狡猾还是相关监管部门“不作为”?寒了广大家长的心!

  因此,笔者认为,让教育事业“一尘不染”还需政府多作为。一要严查“假学校”背后的利益链条,不管涉及到什么部门和个人,都要一查到底,对贪污受贿、构成犯罪的要绳之以法。二要加强对教育监管部门“一把手”问责力度,使其能主动发挥监管作用;三要提高对幼儿、小学教师的师资证要求,不能让品德低下的人“玷污”了教育圣地;四要强化宣传,提高家长素质,让其不再被“黑心”假学校“坑”;五要完善相关法规制度,让学校各类教育体制等处于社会监督之中,置于阳光之下。惟此,才能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祖国的花朵才能茁壮成长,国家才能日益兴旺!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学渣班”缺的不是师德,是德    2016年03月23日
  • ·小学开课教“掼蛋”值得提倡    2015年03月14日
  • ·小学蜗居,让教育情何以堪?    2013年10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