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杂草丛生,校舍年久失修开裂掉皮,操场刮风天尘土飞扬、下雨天泥泞不堪无处下脚。厕所卫生条件更是差,昏暗潮湿臭气熏天,孩子们进去都要捂着鼻子……”近日,通州区永顺镇乔庄小学被曝由于校舍陈旧、基础设施简陋,被家长们称为“北京最寒酸小学”。通州区教委工作人员回应称,计划近期以改扩建方式对乔庄小学校舍进行改造。(9月22日《新京报》)
通州区永顺镇乔庄小学,尽管“名义”上不是“专职”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但“实际”上已是。据当地居民讲,在这里就读的基本上都是外来打工人员的孩子,而当地很多孩子基本去史家小学通州分校上学了,因为那边条件比这边好太多。
其实,不独北京,在我国不少地方都存在类似于乔庄小学这样的以农民工子女为主体的寒酸学校。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也纷纷跟着进了城。早在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对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分析表明:2005年,14岁以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达到1314万;到2020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进一步扩张,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达到2000万左右。
近些年来,从媒体披露的情况来看,农民工子女在偌大的城市里想拥有教育的一席之地,真的异乎寻常的艰难,要么入不了学,要么上不到好学校。“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平心而论,庞大的“小候鸟群”飞往城市,的确给城市的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因为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不可能对蜂拥的农民工子女“全盘吸收”。不过,隐藏在背后的主观原因则不能忽视,地方主政者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时是否真正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生态呢?
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状况不容乐观,要想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难,“官念”转变是关键。地方主政者要充分认识到,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只是农民工的家事,它实实在在是国家和全民的国事。看一个城市的文明发展程度,很大程度要看城市对弱势群体、对外来人口的关爱程度。故而,城市主政者要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抓好做实。同时,要想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难,体制改革是核心。城市主政者不妨创新多种办学方式,如对原有公办学校进行改造完善;降低办学门槛,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教育,或民营,或公助民营等等。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要实现教育公平,就必须尽可能实现城乡教育、城市不同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让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城市市民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同一个蓝天,同一个梦想”,我们衷心希望农民工子女能成为“快乐的小儿郎”。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