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雷人建筑”源于“权力越界”

2014年10月22日 10:57   来源:荆楚网   滕菲

  从“秋裤楼”到“马桶盖”,近年来,奇怪的建筑不断在各地涌现。一些贪大、媚洋、求怪的建筑,看似是各个城市的“建筑地标”,实则是权力之手干预设计的“权势地标”。(10月21日《新京报》)

  城市地标不仅有着能够让人一眼识别城市的作用,更是一个城市经济、文化的“缩影”。埃菲尔铁塔透漏着巴黎的浪漫气息,故宫彰显着北京的厚重历史感,中银大厦则迸发了香港的生机活力。地标建筑发挥的巨大能量也让各城市纷纷建造属于自己的地标建筑,期望给世人带来“惊喜”。然而,这样盲目跟风的后果往往是让“惊喜”变成了“惊吓”,“地标建筑”成了“雷人建筑”。

  城市建筑的“浮夸之风”归根结底是当地政府的“形式主义”之风。无论是政绩虚荣心的作祟,还是低俗审美观的误导,皆是由于政府对城市规划的权力“越界”。因此,要防“雷人建筑”,就需先管管背后的“总指挥”。

  端正政绩观,扫建筑“跟风”。一些政府官员认为政绩就是“大刀阔斧”的搞城建,妄想执政期间盖出个“摩天大楼”,一鸣惊人。而如此“政绩欲望”则蒙蔽了官员的双眼,不管未来经济效益如何,拿着国家的钱“大建好建”,最后只能多了些“烂尾楼”,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也让市民抱怨不已。因此,地方政府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忌盲目搞城建,从市民的实际需要出发,综合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合理规划市政建设。

  尊重“设计行家”,还建筑“艺术之美”。一些地方官员自诩城市的“总规划师”,将权力之手“伸”到了设计领域,“外行指导内行”,常常将个人喜好附加在公共建筑上,亦或盲目效仿外国建筑,“照葫芦画瓢”,让“地标建筑”成了“山寨建筑”。因此,政府应将权利交还给建筑专家,还设计师以创作空间,成为真正的“艺术品”。

  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曾说过,“可以做设计,但不可以沉湎于设计”。“地标建筑”,往往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慢慢“汲取”城市之“气”,逐渐才被冠以“象征意义”。不要让官员的“精心设计”毁了“建筑之美”。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千万烂尾工程是政绩冲动之殇    2014年09月16日
  • ·“千城一面”源自设计缺失    2016年06月16日
  • ·做好基层治理的“顶层设计”    2016年03月1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