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民不会排队的根子在哪里?

2014年10月20日 07:41   来源:红网   文/甘传炳

  在人民网看到一篇文章《不会排队的民族》,作者叫闵良臣。文章举了一些国人不文明的例子,最后得出结论说:中国这个社会为何很多事情做不好,官员中为什么有那么多腐败分子,社会上为什么有这么多坑蒙拐骗,别的不说,只看整体国民连“排队”这样的道德都不肯践行,也就一切尽在不言中了。一个在公共场所不想排队的民族,你说这个民族还会多么多么文明,多么多么理性,官员还多么多么清廉,有多大多大理想,国民还多么多么诚信,有多么多么爱心——鬼都不信。

  不讲秩序,不讲规则,在社会现实中,我们确实可以找出太多的例子。但不知闵良臣先生是否打过麻将。四个人坐下来,把规则一定,八圈十圈保证遵守得好得很。说好缺门八只才能成牌就缺门八只才能成,任何人不缺门没八只成牌都不算数,没人承认更没人理会,即便其中一个人是局长也不行。不讲规则不讲秩序的中国人,怎么在这个时候又讲了呢?怎么一上麻将桌都规规矩矩了呢?

  既然说到排队,我就先讲两个排队的故事。周末,老婆大人宣布晚餐吃稀饭,交代下午去买几个发面馒头,指定在小区的巷子里一个阜阳师傅那里买,说他的馒头有咬劲儿,好吃。那个馒头师傅每天下午三点左右骑电动三轮来这里,白围裙一系,一车馒头转瞬便售罄。因此,一些没事的老头老太每天两点多便自动在小巷内排队,等候馒头师傅的到来。我去的时候已三点多一点,馒头师傅一头大汗在忙碌,好在队伍不算长,二十几个人的纵队,不到十分钟,就轮到我了。从排在最后到位列第一,还真有点“一览众山小”的自豪,馒头未吃,已是满嘴生香。这里的排队,一年365天,天天都执行得非常好。

  另一次排队,是办理公共自行车卡。上午八点半跑到行政服务中心,好家伙,人家还没上班,但窗前的队伍已蜿蜒几十米开外了。站在长长的蛇阵后面,心里忐忑不安,这得等多久啊?两个多小时过去,终于挨到了窗前,可窗户里突然伸出个脑袋,溢着满脸的笑容说,对不起大家,表没了,你们下午再来吧!两个多小时啊,换来这么一句话,能不生气吗?队伍里立刻炸开了锅,许多人围到窗前论理,可里面的人早就跑得没影儿了。我望着身后满脸怒气的人们,忽然想起小时候排队买肉的情景。

  记得那时候家里要请人垒猪圈,凌晨五点,我被母亲叫醒,让我去镇上的食品站排队买肉。我睡眼惺忪地去了,结果,那里已经站了二十多人。赶紧排上,快七点,长长的队伍似乎才有了动静,头里已经有人拎着肉出来,心里喜滋滋的,感觉希望就在眼前。等到前面只剩三四个人的时候,里面忽然传出个声音来“后面的别排了,肉没了!”,我拿眼往肉案上一瞅,那里还有半边猪肉挂着,怎么就能说没有了呢?后来听到里面人解释,说那半边肉是为公社食堂留的,不卖了。于是,所有排了大半天队的人只好悻悻而去。我不死心,跑去找在镇上工作的姐姐,让她去食品站“找人”,姐姐说行,结果很快就从食品站后门进去,弄了一刀肉出来。姐姐说,今后别见队就排,要买肉,先来找姐姐,知道不?

  此事过后的很长时间,我对排队失去了仪式般的信仰,许多排队的场合,我都匆匆离开。排了两个多小时,自行车卡没办成,让我又一次对排队失去了兴趣。我苦笑笑,给一个同学打电话,他就在行政服务中心工作。接到电话,同学立刻从楼里跑出来,听了我的遭遇,大笑我太傻,说你把身份证给我就行了,明天办好了给你送过去,还排的什么队呀?

  找姐姐,找同学,该排队办的事情就可以不排队了,这不是在秩序之后排队,而是在关系之后排队。一个社会,居然存在着两种排队方式,这才是出现“不会排队的民族”的根源,这个根不在国民不会排队上,这一点,闵良臣先生应该搞清楚。

  

 

(责任编辑:张无)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有“闲”才能出去看世界    2015年08月18日
  • ·老有所养,理应普惠全体国民    2013年10月15日
  • ·急不来的旅游休闲这回事    2013年05月23日
  • ·提高国民休闲质量须从制度入手    2013年05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