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局首次发布《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国民工作日空闲时间仅为3小时,占全天的13.15%,远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8个国家23.9%的平均值。调查同时显示,从主观上来看,中国国民旅游休闲的愿望还不够强烈,人们更多选择家庭式大众化休闲活动,如看电视、聚会逛街、读书看报、上网休闲等,而旅游休闲则排名靠后。(5月22日《城市晚报》)
休闲这回事,无论闲庭信步还是日行千里,看起来好像是个有闲有钱的事情,又或者是个权益权利的纠结,因此,《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发布后,各种吐槽声与抱怨反思声不绝于耳。这些话当然都有理,就像老歌《我想去桂林》唱的,年轻时没钱、年长时没时间,有钱有时间了又年事已远。骂骂权益得不到保障也没错,加班费打水漂、探亲假等于与狐谋肉——调查显示,中国国民用于工作及相关活动的时间超过9.249小时,其中用于交通的时间超过1小时。每天匆忙赶路上班,又如何有看风景的习惯?
貌似差强人意的国民休闲状况,说起来个个都能找到解药,事实果真如此吗?譬如很多人说,当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3000美元,这个数字足以支撑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但问题是,即便以官方公布的2012年基尼系数0.474来看,这个“人均”恐怕不能想当然以为人人都如此;更重要的是,即便我们乐观预估,还得承认一个现实——钳制消费的要素,除了收入水平,还有收入预期,物价、社保等。面对动辄房价上万的生存压力、延迟退休的各种动议、内外部趋紧的宏观走势,“潇洒走一回”之后还要不要过日子呢?
这些年,从《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到《旅游法》、乃至地方版的“休闲发展纲要”,政策法规层面的努力其实也并不少,譬如2009年的时候,北京就发布了休闲计划试点工程、广东也有了国民休闲旅游计划,但这些丰满的想象,在骨感的现实面前,似乎并不乐观。这显然不是意识的问题——就像面对699万史上之最的应届生毕业,如果社会不能有效供给数字大致匹配的岗位,转变观念、革新思想就能天降职位?同样,享受的事情,热衷是天性,国民休闲状况不理想,非不愿、实不能。
起码眼下来看,要让中国人懂得去旅游休闲,肯定是件急不来的事情。因为横亘在旅游休闲之上的,还有很多“中国式”要素。随便拎出几个来,都够折腾好几年:譬如景点门票的问题,凤凰古城是为先例;譬如高速收费的问题,北京的机场高速也是样本;再譬如油价问题,尽管“同步时间”做了调整,资源能源价格改革仍待破题……这些因素盘根错节,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挡住了我们出门散心的热望。
真要让休闲旅游成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目光就不能只盯在“闲”、“钱”和狭隘的权益上。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