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国家旅游局首次发布《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国民工作日空闲时间仅3小时,占全天的13.15%,远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个国家23.9%的平均值。在带薪休假方面,中国大陆在参与调查的3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最低。
工作日空闲时间少,意味着很多国民将时间投入到工作以及与工作相关的活动中了。这样的调查结果不免让人感慨。曾经,很多先进工作者的重要佐证,就是习惯加班以及多得数不过来的奖状。而现在,休闲俨然成了一个社会重要的参照系,对比其他国家“找差距”了,这样的变化足够让人心动。
也是,工作不再是唯一的内容,奔跑不再是唯一的姿势,可以稍稍松口气,闲看山川风物,静观云起云舒,体会一下生活中“停下来”的乐趣。凡此种种,其实是一种常态回归。多少年忙东忙西,不就是为了这“偷得浮生半日闲”吗?
从身边人的情形看,慢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成为常态化的选择。可以说,我们已经逐步在向“人”的内在需要迈步,习惯了回到自我、回到自在的生活。当然,这样讲,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略现实生活中久已存在的桎梏。
制度是制约国民休闲的主导因素。这些年,国民对于带薪休假已经不再陌生,不过,熟悉这样的提法是一回事,能不能享受到则是另一回事。如果单位、企业依然以刚性的制度强调效率,强调个体的奉献,那么,即便明文规定了带薪休假,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的权利。事实上,为什么仅7.7%的人因带薪年休假不符合相关规定,和单位有过交涉?那是因为,在稀有的工作机会与“奢侈”的带薪休假之间,不存在什么选择和犹豫。
今年,699万大学毕业生将进入就业市场,在这样的人力资源压力下,每一个个体想必都会依据这一现实而谨慎调整自己的行为边界。而那些素来不把带薪休假、年休假等当回事的单位,很可能会因此变得更加强硬。
此外,还有一些外在的因素,使得国民休闲直接变成了枯坐休息——比如,城市里日益增长的交通成本。尽管中国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增速全球第一,可是,我们的脚步却很难离开城市,拥堵几乎成了城市里每一个人的梦魇。可为佐证的是,调查显示,中国国民用于工作的9.249小时中,用于交通的时间超过1小时。提高国民休闲质量,必须首先改变“我不是在岗位上,就是堵在去岗位的路上”的现状。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