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锦昊埃及神庙刻字事件与国民自信

2013年05月29日 09:45   来源:东方网   孔曦

  改革开放之初,《参考消息》还是只允许“内部”订阅的报纸。记得在当时的《参考消息》上读到一篇文章,是一个第一批参团到日本旅游的大陆干部写的。文中讲到,他们在日本的那几天,由一个当地的司机开巴士,由一个当地的导游小姐陪同,每天的接送非常准时。有一次,旅游巴士迟到了几分钟,导游小姐狠狠地踢了车身几脚,责骂那个司机:“你给日本人丢脸了!”

  自从中国经济开始繁荣,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国人开始走出国门周游世界。在有些富人成打地买名牌包名牌表、论斤称重买珠宝,把中国游客和奢侈品大客户划上等号的同时,有些国人的不文明行为也令中国人的名声跌了好几个档次。这些年,在海外的诸多旅游胜地和机场车站,常见用简体字书写的汉语警示牌:“请保持安静”、“请勿乱扔垃圾”、“便后请冲水”、“不准随地吐痰”……

  近来,在3500年前的埃及古文物上刻字的初中生丁锦昊“出名”了,面对网上的声讨,其父母出面道歉,要求社会给他们的儿子一个机会。有的媒体也同声附和,称孩子还小,要给机会,等等。我很赞成给丁锦昊悔改的机会。但是,每次有类似事件出现,总是有人跳出来谴责“网络暴民”,要求公众理性看待、保护事件主角的私人隐私,给改过的机会云云。本来,这些事件出现后,都是一个不错的时机——在全体国民中从上到下开展反思、提高国民素质、倡导公德的好时机。但是,这些机会,每次都被轻轻地错过了。

  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当年长和年幼的“丁锦昊”们感觉良好地在国内名胜古迹的文物上一次又一次刻下“某某到此一游”,从未被阻止被谴责,当他们来到异域,以为老子买了门票,大可以刻几个字,习惯性地把几百年几千年的文物当习字板,也就不足为奇了。

  汉语中有两个词语,一为“权贵”,一为“富贵”。意思都很明白——“权”或“钱”与“贵”搭配在一起,且排在“贵”的前面,立刻就尊贵高贵起来了。这种见识的根源,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深入骨髓的封建意识和拜金主义。

  “三代才能出一个贵族”,这句话已经被用滥。这回,还是要再用一次。权,不等于贵;富,也不等于贵。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其中最重要的几个“希(稀)”,不正是知敬畏、懂礼仪、识廉耻吗?一个人如果不知敬畏、不懂礼仪、不识廉耻,只认权与钱,这样的人与禽兽何异?

  如今提倡要有自信,自信的根基是底气。底气的根基,除了经济实力。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品德、比如人格,比如自尊、自重。老生常谈,老调重弹,纵是白说,仍然要再说一次。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