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中国人应重读《资本论》

2014年09月15日 09:58   来源:环球时报   周文

  1867年9月14日,经过马克思反复修改定稿的《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出版。《资本论》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并全景式揭示出资本带来的财富分配不平等与社会问题。

  在147年后的今天,资本在21世纪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今年3月,法国经济学家皮克迪出版了《21世纪资本论》一书,让这个话题在全球范围引起轰动性的讨论。作者以多年的数据和实证研究,对21世纪不平等的全球演化的原因做了细致的分析,发现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增加而非减少贫富差距。恰到好处地印证了全球性的收入分配和经济不平等的严重性,这是当下的重大问题,更是影响将来的关键挑战。

  皮克迪揭露了300年来资本主义贫富差距扩大的总趋势。笔者认为,皮克迪最主要的观点在于揭示了一个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教训,不要为了经济增长而制造极端的不平等。19世纪大多数欧洲国家出现了这种情况。换言之,他的告诫就是,不要为了21世纪经济增长而重现19世纪的不平等。而资本就是制造这种不平等的最大因素和变量。

  但也有人认为,新旧两种“资本”研究侧重点不同。国外对“资本”研究和争论的热衷,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在这方面“冷漠”。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曾经有更多的人瞧不起《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意义,认为《资本论》所作的分析是过时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还有人认为《资本论》有极端化色彩,认为这部经典著作只是革命的宣言书,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学术著作。而21世纪人们对“资本”再次掀起热烈争论,正说明马克思《资本论》并不过时,资本问题仍然是今天时代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6年的高速增长,开始进入转型阶段,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正在平稳放缓,如何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为经济转型提供良好的经济社会支持,是经济理论界越来越关注的课题。尽管中国有着与欧美不一样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但是在继续强调提高经济发展效率的同时,如何公平地分配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样是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但是,在中国,今天真正看过《资本论》的人并不多。在中国的各大高校,也很少有开设关于《资本论》的课程或是深入讲解的讲座,甚至是经济学科班的硕士、博士课程也不再安排讲授《资本论》,以致更多的对《资本论》的理解不是流于某种教条式的概念化,就是陷入某种空泛的极端化。将今天有关资本论述的著作与马克思的《资本论》进行对照,好好研读,纯粹的意识形态误区就可以避免,回归的必然是理性看待资本问题。更进一步的是,一些人恐怕就不会对资本主义世界那么一往情深了。▲(作者是清华大学资本论与当代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